企業傳媒
您的位置:首頁 > 產業 > 正文

梅州五華堅持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絲苗米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時間:2021-09-22 10:26:34 來源:南方網

九月,梅州五華的暑氣仍未消,琴江兩岸,稻浪千重。

種植大戶萬漢權一早電話響不停,都是絲苗米的訂購電話,“這晚造播種剛種下去,就有顧客來下單,說明我們五華的絲苗米好啊!”萬漢權笑著說。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一米一飯,關系著百姓幸福。作為國家級糧食主產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廣東省產糧大縣,年來,五華傳承弘揚神農炎帝開創的農耕文明,秉承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理念,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建設省級絲苗米產業園為抓手,推動絲苗米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五華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亮點。

撂荒地變聚寶盆

全縣絲苗米

種植面積約31萬畝

青山疊翠,稻浪千層,五華的九月依舊火熱。

種植大戶萬漢權剛從田里回來,滿頭是汗,衣服都濕透了,但他笑臉盈盈,“今年早造水稻迎來收獲,現在晚造播種也全面完成,期待下一次豐收!”萬漢權一擦臉上的汗水,信心滿滿地說。

萬漢權帶筆者參觀他的稻田,綠油油的水稻隨風搖曳,攢著勁兒拔節、孕穗,再過兩個月,它們將披上金黃的衣裳,等待收割。

誰能想到,在此之前,這生機勃勃的農田竟是一片荒地。

“我之前在外面工作,回家后看到這些荒廢的土地很是可惜,就想著回鄉種田,農村長大的人對土地是很有感情的。”萬漢權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2012年萬漢權開始復耕復種。

如今,萬漢權把曾經的荒地變成了如今620多畝的良田,每畝產量約850斤。“五華的絲苗米香味和口感都挺不錯,香、糯、軟,我們都是訂單銷售,不愁銷路。”萬漢權說。

在五華,像萬漢權這樣的種糧大戶還有許多,他們依托廣袤的丘陵山地,從事水稻種植。特別是將荒土地變聚寶盆的事例,數不勝數。

去年以來,五華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承包復耕復種,讓不少曾經的撂荒地在早造、晚造皆喜獲豐收,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米袋子”安全。

五華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有效治理和解決水田撂荒問題,該縣打出系列“組合拳”,如制定獎補辦法,對撂荒水田復耕復種水稻每造每畝獎補170元;縣、鎮分別召開撂荒復耕復種動員大會,掀起復耕復種熱潮;鼓勵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等實施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組建7個技術指導組深入鎮村開展種糧指導,統籌資金購買絲苗米種子5萬多斤免費發放給農戶。

來自橫陂鎮華閣村的種糧大戶魏周振,今年74歲的他把荒地變成400多畝連片的良田,“我從饑荒時代走過來,看到田地丟荒便非常痛心,在2008年的時候我就把它們集約過來,一直耕種到現在。”魏周振說。

去年,政策的春風也吹到了魏周振的田里:他的水稻基地入選五華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獲得獎補資金150萬元,用于購置農業機械等。“現在政策這么好,我準備耕種到80歲再退休。”魏周振笑著說。

好山育好水,好水育好稻。

五華地處粵東丘陵地帶,擁有70%富硒優質土壤,是國家級糧食主產區、國家級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縣、廣東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嶺南優質稻米傳統產區,是粵東地區面積最大的絲苗米種植區域,這些資源優勢為五華縣絲苗米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統計,全縣絲苗米種植面積約31萬畝(兩造)、年產量8萬多噸。五華縣盛產的絲苗米,其米粒具有潔白晶瑩,油質豐富,成飯香氣濃郁、柔軟等特點。

一粒米變大產業

投資2億元

建設絲苗米產業園

前不久,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百家手信(絲苗米)名單公布,五華縣大昌糧貿發展有限公司的“客都香—象牙香米”從71款絲苗米產品中脫穎而出。

“米粒纖細、色澤晶瑩剔透、米質純正,米飯既具有秈米的韌,又有著粳米的芳香。”該公司負責人張元杰說,獲此殊榮,讓他對絲苗米的發展更有信心。

讓張元杰更為期待的是正在建設的絲苗米產業園。

驅車前往河東工業園,走進五華縣大昌糧貿發展有限公司實施的絲苗米產業園施工現場,工地上熱火朝天,起吊設備嗡嗡作業、鋼筋碰撞乒乓作響。

“絲苗米產業園占地69畝,爭取今年底完工,明年投產。”張元杰說,產業園集收購、烘干、倉儲、加工、銷售及國內外貿易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同時規劃30畝地打造集教育、培訓、成果展示、農耕文化為一體的展示廳。

在岐嶺鎮,廣東長樂燒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實施的絲苗米產業園建設現場,7000方米的產業園建造已經初具雛形,建成后,將用做絲苗米加工產品倉儲區、生產配套原輔材料儲存區和其他物料儲存及貨物中轉區。

立足縣域實際,五華將絲苗米列為當地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制定了《2021年五華縣糧食生產行動方案》和《五華縣絲苗米產業園建設規劃》,采取多措施穩定糧食面積,在政策上、資金上大力支持絲苗米產業發展。

五華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于2020年9月全面動工建設,至今年8月完成了建設任務的81.5%。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億元,由五華縣人民政府主導,以水寨、河東、轉水、岐嶺、橫陂5個鎮核心建設區,涉及六家農業企業,致力將園區打造為五華生態產業富民強鎮與鄉村振興樣板區。

據悉,五華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絲苗米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項目建設,并配套5050萬元用于項目建設,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絲苗米產業。同時,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合作,不斷加大研發力度,輻射帶動周邊絲苗米標準化生產水進一步提高。

“項目建成后,預計到2021年底,絲苗米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5億元以上,能輻射帶動園區及其周邊地區,超過7000戶農戶發展絲苗米綠色高效種植,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500個。”五華縣絲苗米產業園建設專班負責人溫壽聰說。

溫壽聰介紹,產業園從農業設施、產業融合、科技研發與信息支撐、農業品牌等方面全面布局,積極形成主導產業特色鮮明、一二三產融合、生產方式綠色高效、輻射帶動有力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格局,將成為五華縣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及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

大米變客家粄食

各類客家粄

推向市場打響品牌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

走進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的“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琳瑯滿目的美食介紹讓人應接不暇。筆者前往“客家粄”這一板塊,以假亂真的各類客家粄道具,讓人垂涎欲滴,只見標簽上記錄著:五華釀粄、發粄、高山紅薯粄、大布七月七藥粄……

釀粄、甜粄、發粄、艾粄……粄之于五華人,是兒時的母親手藝的味道,是縈留于口的家常美味。

“客家粄涵蓋的種類不斷增多,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經過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來。”客鄉品米粄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高級中式面點師古肖輝做粄已有16年的經驗。

“一粒米”衍生出的粄食文化,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系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

過去,客家粄類大多是街頭巷尾攤檔經營為主,出品較為古樸、粗糙,精致欠佳,且生產規模小,難以滿足顧客需求,因此影響力也遠遠不及其他地方小吃。為了解決客家粄類“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問題,五華開始了思考。

客鄉品米粄食品有限公司建設的標準化車間解決了這一問題。走進客鄉品米粄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削皮、碾粉、攪拌、成型、蒸熟……通過一系列流程,一個個精致而散發著濃郁香味的紅薯粄便新鮮出爐。

“車間是去年投產的,目前一條生產線一小時就能生產3600個客家粄,規模化生產的同時保留原始配方和工藝,既保質又有量。”古肖輝介紹,他們還注冊商標、研究制定各種粄的生產工藝流程及標準等,把五華的各類粄推向市場,打響品牌,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原始的客家飲食以滿足溫飽為主,造成了客家粄的原汁原味。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五華在制作上追求多變、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觀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統一制作標準,對菜品進行升華、包裝,賦予其更多文化內涵,進一步在市場上得到認可。

據了解,經過改良創新后的粄,種類繁多,顏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

例如高山紅薯粄,原材料采用五華當地的農特產品紅薯,內餡是芝麻,一口咬下去,既有紅薯的軟糯口感,也有芝麻的濃郁香味,輕松征服食客的味蕾。“這道高山紅薯粄,為我贏得了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的特金獎!”古肖輝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一線實踐◎

老農民變身“新農人”

田園將蕪胡不歸?五華阿哥魏周振二話不說,敢叫荒地變糧倉。

那年,魏周振已經63歲,看到橫陂鎮華閣村里的荒蕪田地,痛在心里。他毅然回家種田,家人反對,村民不解,但他硬是把村里的丟荒地重新變成了“大糧倉”,把種好糧當成最后一份事業。

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魏周振今年74歲了。他承包的荒地面積已超500畝,成立了合作社,購置了機械設備,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令人驚訝的是,兒子魏治宏從當時的反對者,變成了接力人。如今種糧父子兵,在希望的田野里走出了一條幸福“稻”路。

“我要做大做強水稻產業,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魏周振笑著說,年來政策支農“紅利”多,農民腰桿挺了,口袋鼓了,在種糧現代化的大路上他信心滿滿,“這田,越種越有勁!”

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周振逐漸小有名氣,周邊鎮村每有出現土地丟荒現象,或是遇到農忙問題,村民都會慕名前來請教他。

“不要去家里找他,要到田里。”村民笑著說,每次有人前來尋找魏周振,幾乎都去他家,但每每未果。因為魏周振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

農以種為先。在談到如何種糧時,“科學”“勤奮”是魏周振提到頻率最高的兩個詞,他也逐漸從老農民變成了如今的“新農人”。

魏周振認為,不僅要種得好、管得好,收成后還要烘干儲存好,哪一個環節落下了,都可能造成不小的損失。“現在時代好,我們農民從過去用手種田變成了用腦種田,人工變成機器代勞,通過科學種植實現增產增收。”魏周振說。

“開播種機播種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和距離,谷種不能多撒,更不能少撒……”魏周振駕駛著水稻播種機在田間作業時說。休息間隙,魏周振仍不忘手把手把種田的經驗傳授給兒子魏治宏。

年來,魏周振實現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運輸、烘干、加工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與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翻土用鋤頭、犁地靠耕牛的耕種方式不同,魏周振用現代化機械種植水稻,在希望的田野里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為了更好地發展和服務鄉親,魏周振先后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至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30多人,擁有各類農機具80多臺,輻射服務周圍100多戶,種植面積超1000畝。

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