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交通>正文

深圳完善慢行出行網絡,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務覆蓋范圍

時間:2021-10-14 16:20:15 來源:深圳晚報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命脈,也是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40余年來,深圳發展之所以取得耀眼成就,交通這雙“翅膀”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交通建設的根本,就是讓人民群眾盡享家門口的出行便利。年來,隨著綠色出行成為主流,人民群眾對“最后一公里”品質出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如何服務好這“最后一公里”,打通深圳交通網絡的毛細血管,成為深圳交通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新舉措

規劃6條自行車快速路12條干線主廊道

一年來,深圳進一步完善慢行出行網絡,規劃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和慢行骨干網,推動慢行活動空間精細化改造,打造安全、連續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務覆蓋范圍。深晚記者采訪了解到,深圳將構建綠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出行體系,以推動“軌道-公交-慢行”多網融合為核心,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競爭力,先行先試破解大城市病難題,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獲得感。

去年,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編制印發了《深圳市自行車交通發展規劃(2021-2035)》,明確了自行車交通是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并提出“網絡重構、停放入位、安全提升、騎行促進、政策協同”等5大發展策略,共計38項行動舉措,促進深圳市自行車交通健康發展。

同時,市交通運輸局正在同步編制《深圳市慢行系統骨干網絡布局及試點實施方案》,將規劃6條自行車快速路、12條干線主廊道組成的深圳市慢行系統骨干網絡,推動中等距離機動化出行向自行車交通轉移和促進慢行健身休閑化普及,提升慢行出行品質,支撐綠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深圳每年持續推進約300公里

非機動車道建設

深圳將慢行交通建設工作常態化落實,每年持續推進約300公里非機動車道建設。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深圳累計完成自行車道建設里程約808公里。2020年推動完成新改擴建自行車道約300公里。

針對市民最關注的自行車停放區建設問題,深圳按照應設盡設的原則,推動規范設置自行車停放區。截至目前,共推動設置超過3萬個自行車停放區。

同時,結合深圳軌道交通四期工程建設,深圳同步規劃建設地上、地面及地下自行車停放設施,共計749處。其中,地下自行車立體停車庫13處,比如地鐵6號線支線中大站、地鐵16號線大運中心站規劃建設了地下自行車立體停車庫,另外還規劃了地面雙層自行車停車架48處。

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共享單車停放秩序管理,市交通運輸局正開展高精度定位共享單車試點工作,已完成了南山區、寶安區部分街道停車區的高精度測繪,并組織經營企業設置了線上電子圍欄、高精度定位車輛置換投放等,試點結束后將及時總結經驗并適時在全市推廣。

百姓“微故事”

單車運維小哥戚桂川:見證慢行道路品質逐步提升

家住福田的年輕小伙兒戚桂川是一名美團單車深圳福田片區的運維員,時騎車上下班。他的日常工作包括網格片區內的車輛有序停放、根據大數據指導日常運維、緩解路面潮汐現象、衡各片區的供需關系,以及每天不間斷地巡查路面、維修和回收舊車壞車等。此外,在疫情防控期間,戚桂川還要和同事一起負責車輛的消殺和車身小廣告清理,保障市民的騎行安全。

每天早上8時,戚桂川準時上班,和同事們一起迎接早高峰的到來。“市民工作日騎行共享單車主要以短距離的通勤為主,”戚桂川告訴深晚記者,福田區是住宅區和辦公區都比較密集的區域。“就拿福保街道和沙頭、新洲片區來說,福保街道在保稅區里面,寫字樓多、上班族多,而這些上班族一般都住在距離辦公地較的片區,比如沙頭、新洲等。”

自去年以來,深圳大力推進道路慢行品質提升,包括道路拓寬、設置非機動車道、改造人行道等一系列的措施讓深圳道路對騎行者友好起來,戚桂川的感受最深。“自從‘小藍道’(非機動車道)設立之后,通過騎行往返福保街道至沙頭新洲片區的市民逐漸多了起來,基本都是中短途出行,8~15分鐘可達。對這些片區的運維,我們會格外注意。”

工作日的戚桂川一般18時30分下班,而到了節假日,才是真正的分散用車高峰。戚桂川表示,周末和節假日,市民往商圈、景區的出行更多。福田區的單車熱力點集中在蓮花山公園、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KKone、梅林卓悅匯、香蜜湖印力中心等。“這個時段的出行特征很明顯,就是短途出行,比如市民從蓮花西地鐵口出來,騎單車三五分鐘即可抵達蓮花山公園。除此之外,就是去紅樹林的沿海長距離騎行了。”

顯而易見,慢行設施的不斷完善,讓深圳人的騎行樂趣更添一分。戚桂川坦言,以振中路為例,以前道路兩邊都是商家,行人出入頻繁。用戶騎行在高低不的人行道上,且人行道大部分并非連貫,被安全島、停車場出口等打斷,騎行不方便。有時不得不和機動車走一條道。

在聽取了廣泛的市民建議后,交通主管部門在單向三車道的振中路,將靠路邊的車道劃出來,進行硬隔離,并在地上用藍色線標注。至此,電動車有序騎行在標識顯眼的“小藍道”上,一改多年與機動車混行的亂象。用戶騎行方便,騎行環境更好了。

振中路完成改造不久,不遠處的紅荔路,長約8公里的非機動車道也宣告改造完成。數據顯示,騎行用戶在紅荔路非機動車道均單次騎行距離為2.62公里,均單次騎行時間20.9分鐘,相比同路段自行車道建設前,騎行距離提升27.8%、騎行時間提升28.1%。

相關閱讀

圖片推薦

八卦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