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文化 > 正文

文博會賦能非遺傳人“出圈”,展示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

來源:南方日報時間:2021-09-26 15:34:23

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23日開幕以來,除各種引人注目的“黑科技”外,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與博物館也各顯神通,展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建設進程中,深圳“設計之都”“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的定位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文創設計師,在這座城市尋找發展機遇。

立足深圳蓬勃發展的新業態優勢,一批土生土長的文創品牌正在走向全國,與文博單位展開廣泛合作,以文化資源激發城市活力。來自港澳設計力量的加盟,也將“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會展賦能非遺傳人“出圈”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首層展館里,一匹唐三彩駿馬從一塊泥胚逐漸雕琢成型。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與這門“泥與火”的藝術打交道逾40個春秋。他本人也是深圳文博會的“老朋友”。

十多年來,高水旺在國內外的展會上頻頻亮相,將“唐三彩”打造成一張“洛陽名片”。高水旺知道,要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必須改變人們對“老古董”的印象。“馬上有錢”“唐宮夜宴”“鯤鵬展翅”……記者在現場看到,高水旺團隊的創作加入了不少流行元素,打破了過去唐三彩以駿馬、駱駝、陶俑為主要造型的形式。

為了讓產品更“潮”更年輕,高水旺帶領的團隊吸收了不少“90后”成員。“非遺必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高水旺說,去年團隊創作的一套綠底白花黃蕊茶盞,胎體輕薄、晶瑩透亮,令不少年輕用戶愛不釋手。

本屆文博會上,深圳本地的參展非遺項目多達12項,是深圳非遺參展數量最多的一屆。據深圳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中心主任趙婷婷介紹,許多深圳非遺都是“根在他鄉”。比如,傳統奶茶(麥氏)制作技藝來自香港,嶺南時令甜品制作技藝則來自潮汕。“異地傳承”也讓深圳非遺傳承人練就了“出圈”的本領,他們通過會展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文化的推廣者。

從文博會“出圈”的不只有非遺傳人。作為考古界的明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展區頗為“吸睛”。在“云上交互展覽”板塊,全息柜里展示著360度重建的數字文物“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引來觀眾圍觀。近年來,該館探索構建文創開發、品牌營銷、IP授權等核心產業鏈,推出各類影視、小說、游戲等作品20多部,開發文創產品300余種,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灣區創意講好“中國故事”

本屆文博會首次單獨設置粵港澳大灣區館。由ACE創意教育協會(香港)主辦的香港創意館,帶來了“國博衍藝”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創設計作品。香港時裝設計師李國華敏銳地從新石器時期的鷹形陶鼎上捕捉到靈感,以線條賦予圖案時代感,讓用戶將文化“穿戴在身”。

“香港設計師參與傳統文化‘雙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創意教育協會(香港)大灣區首席顧問、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黃競介紹,這些年來,通過深圳文博會的牽線搭橋,越來越多香港設計師來到灣區一展所長。曾在2017年設計深圳文博會香港館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阮文韜,現已落戶深圳發展事業。

為了融入新媒體發展潮流,香港創意館采用大量短視頻進行產品推廣,以便觀眾直觀感受“創意香港”的動人魅力。黃競期待,粵港澳大灣區館未來可以推出更多活動主題,讓灣區城市通過優勢互補產生更多“化學反應”。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迎來一周年慶,三大重磅展覽呈現
下一篇: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增至29家,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

相關內容

資訊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投稿合作| 法律聲明|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 ? 2020 消費傳媒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02 183 2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