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一降再降,本輪養豬的“最佳時期”已經過去。從養豬向殺豬、賣肉業務延伸或是養豬大戶們破解本輪“豬周期”下行困境的方式之一。那么,屠宰和肉制品加工業務能為養豬大戶們分攤現階段的壓力嗎?中國商報記者進行了實地調研。
新希望六和的應對之策
“我們現在每天能屠宰約800頭豬,正常情況下工廠一天能屠宰超過2000頭豬。”北京千喜鶴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于培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工廠屠宰的豬大部分來自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六和)自養基地,但受生豬調運政策影響,工廠的產能還未能完全利用起來。
北京千喜鶴食品有限公司是新希望六和下屬的肉類屠宰、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已超過50億元。據了解,新希望六和目前在遼寧沈陽、北京平谷、河北南宮有三家千喜鶴屠宰廠,設計產能合計450萬頭,另外其在山東德州還有一個在建的200萬頭產能的屠宰廠項目。
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發展屠宰加工業務可以適度緩解生豬價格下行對公司的整體影響。
除了屠宰業務,肉制品加工也被新希望六和視為顯著的利潤點。在新希望六和北京平谷食品產業園區內,肉制品加工企業緊挨著屠宰企業,屠宰、分割好的豬肉很快就被送進加工廠,做成火腿腸類、低溫灌腸、熏煮香腸、醬鹵產品。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張曉林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加工車間的產能約為1500噸,北京分公司的年收入約為3億元,利潤在2000萬-3000萬元左右。有的單品我們已經做到了市場第一。”
適度緩解豬價下行壓力
當前不斷下降的生豬價格導致養殖利潤大幅縮水。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6月的第二周,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上的生豬批發均價為16.24元/公斤,同比下降45.4%。據定點監測,5月生豬養殖場戶虧損面為9.7%。而根據5月的銷售簡報,溫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和天邦股份等頭部上市豬企當月的生豬銷售價格均在18元/公斤左右,這意味著,當前的生豬價格已經跌破部分企業的養殖成本線。
隨著生豬產能恢復,對企業來說,養豬的最高盈利點早已過去,向屠宰、加工延伸能否緩解生豬價格下降帶來的壓力呢?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養殖下游端的屠宰加工業務可以與養殖環節的生豬價格波動形成對沖,適度緩解豬價下行給公司造成的整體影響。
“在豬價下行周期時,優秀豬企可以通過成本優勢實現跨周期成長的邏輯依然存在。此前已經有同行業的優秀企業在豬價下行期股價逆勢增長。龍頭企業的真正優勢不在于跟著周期波動,而在于依靠先進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能在豬價高時比平均水平掙得更多,在豬價低時別人虧損公司還能不虧,或者即便大家都虧損公司能少虧。”上述負責人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希望六和的規劃中,食品業務是其長期轉型發展的方向,向商超、電商、社區團購等方向拓寬肉制品的銷售渠道也有望帶動其業務進一步增長。上述負責人表示,考慮到生豬屠宰行業下游的產品和渠道結構特點,作為未來會發展到相當體量規模的大型屠宰業務,公司不可能只是定位于直供商超的冷鮮肉,而將致力于覆蓋各種渠道的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這意味著在現階段的戰略規劃中,既要繼續站穩占比最大的傳統渠道,也要在新型渠道中努力樹立細分賽道品牌與產品、營銷物流協同創新、支持新興渠道開拓。
全產業鏈模式是大勢所趨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養豬大戶們而言,從“養豬”到“賣肉”的全產業鏈模式更為可靠。于培表示,企業從最前端的飼料原料開始控制,最終銷售的肉制品在安全性上也更可控。張曉林也表示,終端的消費者可以查到前端肉制品的源頭,從食品安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看,“飼料、飼養、屠宰、深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能夠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這是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何新天曾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達到一定規模的養殖企業向屠宰、肉制品加工、銷售延伸,發展全產業鏈是行業趨勢。生豬價格上漲時,養豬利潤高;生豬價格下降時,發展屠宰、肉制品加工、銷售也有利于穩定利潤。
“在生豬屠宰業務上,相關政策正逐步引導減少跨區域的生豬調運,在一定大區內形成生豬供需的內部平衡,同時鼓勵大型養豬企業向下游延伸,形成養豬、屠宰一條龍的布局。”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過去幾年的非洲豬瘟疫情已經給養豬行業帶來了規模、效率及產業鏈上的升級,養殖環節和下游屠宰環節的連接會更加緊密。”
據了解,相關政策也在鼓勵養豬企業向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延伸。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生豬產業和屠宰產能布局,主產區形成與出欄量相匹配的屠宰能力;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逐步減少活豬長距離調運,推進“運豬”向“運肉”轉變。
肉制品品牌或更有吸金潛力
當然,養豬大戶向屠宰、加工賽道延伸并不容易。值得關注的是,養殖和屠宰相對獨立,對養豬企業來說,布局屠宰業務除了面臨技術上的困難,短期內或也難將投入的成本轉化成看得見的利潤。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表示,出于保護農村養殖行業生產積極性、穩定城市消費物價水平的考慮,相關政策的出臺也使屠宰行業在上游收購和下游銷售環節面臨著隱性的雙重價格限制。時而發生的畜、禽疫情也會引發階段性的肉食消費恐慌,給該行業造成不利影響。此外,作為一種人力密集型的加工業,人力成本的逐漸升高也進一步擠壓了該行業的利潤空間。
另外,區域性“缺豬”也成為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非洲豬瘟防控強化措施指引》中指出,從今年4月1日起,逐步限制試點區域生豬調運,有關省份和企業要提前謀劃政策設計和產業布局。“以北京為例,只能從本地豬場運豬來屠宰,北京本地的豬場存欄有限,產能未能完全利用,產量和銷量自然也受到一定影響。”于培表示。
在新希望六和看來,加強肉制品品牌建設也是突破屠宰端利潤薄弱的關鍵。“一方面通過改善產品結構來提升溢價,包括從以生鮮肉為最終產品的屠宰分割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肉制品深加工、甚至預制菜生產延伸,從凍品銷售更多轉向冷鮮肉銷售;另一方面是改善銷售渠道,即從傳統的多層級批發渠道,更多轉向連鎖商超、連鎖餐飲、食品加工企業等大客戶直供渠道,配合產品優化與渠道優化來加強品牌建設,促進無品牌肉轉化成有品牌肉,使產品獲得品牌溢價。”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表示。
未來企業間的競爭或也將聚焦于拼品牌。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曾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中期來看企業拼的是生豬的成本競爭力,未來拼的則是自己的豬肉品牌,實現更高的增值。企業會考慮通過創建豬肉品牌來提升附加值。
值得關注的是,肉制品加工的毛利潤確實較高。以屠宰行業的龍頭企業雙匯發展為例,2020年雙匯發展的肉制品和屠宰業的凈利潤占比分別為77.01%、21.16%,肉制品加工的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屠宰業為5%-10%。
肉制品品牌背后的利潤或更高。根據全球權威分析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我國肉制品行業中,前五大企業占據了23.5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雙匯發展也僅占據約15%的市場份額。這也就意味著,在肉制品行業,相關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建設新品牌,搶占市場。
海外肉制品巨頭企業也看中了我國市場,法國科普利信集團和新希望六和在國內合資建立了北京美好美得靈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國市場運營自有品牌樂凡希和引進的法國品牌布瑞林。“我們的法國合資方也認為,中國的豬肉深加工市場依然是非常有潛力的。”北京美好美得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運營總監雷雨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我們現在的生產車間技術和標準與國外一樣嚴格。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生產層面保持車間的生產標準和產品質量,希望能打造一個標桿工廠,最終讓市場認可我們的品牌。”
(記者 馬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