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于7月24日-25日在線上舉行。19位知名首席經濟學家、監管機構官員以及學者就后疫情時代全球和中國經濟展望、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主題演講中表示,2021年全球經濟出現差異化復蘇,但需要高度警惕通脹和債務風險。
全球債務“灰犀牛”或將逼近
論壇由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共同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在開幕致辭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社會的重創,使全球化的社會秩序受到巨大挑戰,希望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將兼具理性的精神和樂觀的態度帶來一場豐富的思想盛宴。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學術院長熊偉教授表示,后疫情時期全球債務“灰犀牛”或將逼近,不僅要抓住機遇,也要警惕風險。不少國家也視此次疫情為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契機,試圖尋求綠色復蘇的道路。為了面對未來危機時更具韌性,需要進行結構性的轉變。
大力挖掘壯大國內市場潛力
“2021年全球經濟出現了不少好轉的跡象,呈現出差異化的復蘇。同時,需高度警惕通脹和債務兩大風險。”肖鋼表示,應加強各國的宏觀政策協調,在穩增長與恢復經濟增長和防范風險之間找到平衡;堅持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應該著力于針對全球化帶來的一些薄弱環節補短板,積極回應弱勢群體、地區的各種關切,幫助他們轉型發展,開辟新的發展路徑。要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強對投資權益、知識產權和公平市場的保護,構建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同時也要維護各國的發展權。各國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肖鋼分析指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呈現出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態勢。不過,內外環境錯綜復雜,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很多的制約和挑戰。要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的穩定恢復,還是要著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主要措施應包括:第一,扎實做好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工作。第二,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努力保持價格基本穩定。第三,強化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鞏固,提高生產鏈、供應鏈向中高端轉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第四,大力挖掘壯大國內市場潛力。中國不僅要成為世界工廠,下一步應該還要成為世界市場,還要成為全球創新的中心。第五,有效防范重點領域的風險,提高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夯實農產品安全的保障基礎(特別是種子業)。穩妥有序地處置地方財政和金融風險,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
亞洲仍是首選投資區域
香港證監會原主席沈聯濤在主題演講中表示,東盟與中、日、韓和南亞將是2030年全球最有活力的區域。后疫情時代,大灣區潛藏著巨大的機遇,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發展與東盟和南亞合作的機制和網絡,推進與“東盟+南亞”的關系蓬勃發展,推動中國“走出去”,而香港歷來擔當著重要角色。
沈聯濤認為,亞洲仍然是首選投資區域。到2030年,南亞、東盟將是全球第四、第五大經濟體系。按購買力平價(PPP)來算,中國也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規模可能達到美國的兩倍。而印度的PPP也將超過日本和俄羅斯。他還表示,亞洲仍然是增長的驅動力量,“這就是大灣區的機會。”到2037年,亞太資本市場規模可能達到世界資本市場規模的一半。而據測算,中國與東盟的股市改革與資產管理改革,將會優化全球資產管理。“沒有東盟的發展,就沒有全球的增長。”沈聯濤建議,大灣區建立相關研究所并與東盟的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探討大灣區與東盟合作方案。
巴克萊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花旗銀行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劉利剛,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會長徐忠,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招商銀行及招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惠理集團董事總經理兼環境、社會及管治投資主管徐福宏等出席了主題論壇。深高金副院長王叢、舒濤,港中大(深圳)經管學院執行副院長張博輝、助理院長王健,深高金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也在論壇上發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