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點左右,山東省壽光市的農產品物流園里已是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總重1萬余噸的蔬菜瓜果,被一輛輛大卡車銷往國內30多個省份的200多個大中城市。
山東以占全國1%的淡水和6%的耕地,貢獻了12%的水果和13%的蔬菜產量,這里不僅有聞名世界的“蔬菜產業硅谷”壽光,還有利用“農光互補”新概念發展綠色大棚的新泰……2020年山東省蔬菜總產量8434.7萬噸,多年穩居全國第一,“菜籃子”里的生意為鄉村振興打造出了“齊魯樣板”。
科技強才能品牌響。近年來,壽光、新泰等地開始利用5G、云、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從蔬菜瓜果的標準化生產、品牌塑造,到新品種研發、市場流通多個維度,樹立“智慧農業”風向標,讓山東省的農業大樹不斷生發出新的枝丫。
智慧化成“中國蔬菜之鄉”新標簽
一定是造物主一不留神,把籃子里五彩繽紛的蔬菜瓜果,傾灑了大半給壽光。黃色番茄、三色水果椒、拇指黃瓜……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縣)的蔬菜小鎮里,上百種利用科技研發培植出來的新果蔬琳瑯滿目。在壽光的蔬菜批發市場,沒有買不到的菜,也沒有賣不掉的菜。
中國蔬果看山東,山東蔬果看壽光。這個只有110萬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山東省的一個普通縣級市,卻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蔬菜之鄉”。這里共有23.46萬個大棚,蔬菜年產值約110億元,每年蔬菜交易量超過900萬噸。“壽光蔬菜指數”不僅影響著國人“菜籃子”的價格走向,甚至能左右韓國泡菜的產量。
30年前,全國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壽光三元朱村誕生,30年間,壽光逐漸從土坯溫室大棚發揚光大者,變成了數字化大棚種植先進技術的引領者。今天,自動卷簾、自動噴灌、夜間補光,都能用手機遠程遙控,一間大棚就像是一個自動化工廠,為“壽光模式”注入新內涵。
7月下旬,正午時分的壽光驕陽似火,蔬菜小鎮的日光溫室大棚內格外涼爽、濕度適中,各類蔬菜幼苗層層疊疊、造型獨特,各種智能設備貫穿其中,科技感十足。
壽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加祿從樹上擰下幾個西紅柿分給大家,果子個頭均勻飽滿,吃起來酸中透甜。
“可別小看了這個‘口感西紅柿’,要想結出酸甜可口、富含維生素的好果子,講究可大著呢。”李加祿介紹道,“從幼苗期、緩苗期、開花造果期、膨大期、采收期,每個周期如何滴灌、如何施肥,進入采收期使用什么策略,都需要實時精準化管控。尤其是進入夏季采收期,果肉長的太快就會爆皮,特別影響收成。”
2019年,5G、云、AI等數字技術走進了壽光蔬菜小鎮大大小小的日光溫室大棚。通過中國移動云為蔬菜小鎮打造“智慧物聯移動云平臺”,蔬菜小鎮的20余萬座日光溫室每一顆果實的全周期生長數據,都被“記錄”在云端;溫室大棚內的各項環境指標能夠實現自動檢測,缺水能自動澆水、缺肥能自動施肥,為農作物提供最優生長環境。
這樣做,一方面,云平臺針對每一類蔬菜瓜果都實現建模分析,形成標準化的日常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全流程可視、可追溯,農民用一部手機就能管理整片大棚,在提升產值的同時,降低了人工成本。
壽光蔬菜小鎮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種植世界各地的優良品種,使用世界各地的先進技術。新農業發展模式創造出就業崗位2100余個,帶動300個村莊、500多家合作社、5萬余戶農民提升種植技術、優化蔬菜品質,年收入高達50多億元。
目前,壽光市蔬菜先進技術和良種覆蓋面分別達到95%、98%,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70%。壽光還不斷把蔬菜的標準、技術推向全國,形成了集種苗、日常種植、技術標準等全產業鏈和社會化服務。
“農光互補”扮靚昔日采煤沉陷區
眼下正值換苗季,記者走進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縣)翟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的光伏蔬菜大棚,技術人員王鏡芝正在整理新一季剛栽種上去的五彩椒幼苗,他告訴記者,這種五彩椒每斤能賣13元,一年掙2萬元沒有問題,經濟效益非常好。
誰曾想,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昔日卻是一片采煤塌陷地。經過幾十年的采礦作業,新泰市2/3的耕地出現了大面積沉降,這些區域農民房屋受損嚴重,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這幾年,新泰市沉陷區的居民都已經實現整體搬遷,但農民土地流轉后空出來的一大片地土層已經很薄了,土壤肥沃程度也不夠,無法用作工業建設和重度農墾。如何實現沉陷“無人區”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變廢為寶,一度成為棘手的問題。
2017年,新泰市農業農村局因地制宜,通過農光互補項目,在棚上架設200萬千瓦光伏板,棚下進行了土壤改良,重點打造水培和無土栽培等輕質化農業種植。
為了讓“農村增綠,農民增收”,2020年,山東移動針對新泰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農光互補”建設需求,在農業種植區采用5G宏站+微站覆蓋形式,并基于移動云搭建起了“云+智慧農業”綜合服務云平臺。
目前,中國移動云平臺已經接入了新泰市9620個光伏蔬菜大棚的作物全生命周期數據圖像。漫步在新泰翟鎮的紅心火龍果大棚中,低頭可見用來檢測土壤、空氣、光照的NB-IoT設備藏在樹叢中;抬頭向屋頂的VR超高清全景攝像頭招招手,說不定,漫步的場景會出現在火龍果“直播帶貨”的畫面中。昔日新泰那一片片塌陷的土壤,就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發展成了獨樹一幟的蔬果優勢種植區。
農光一體化的蔬果種植,已經成為新泰老百姓最佳的理財產品。過去,靠挖煤發電,越挖越陷;如今,靠曬太陽發電,不用再啃土地了。扛了大半輩子鋤頭的農民,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后,還能根據意愿租賃大棚搞種植,賺取第二份收入。
“通過這種新的治理模式,該園區農業總收入已超過1.5億元,直接新增新泰就業崗位100余個,在現代化大棚的示范輻射帶動下,間接幫助了8000余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農民平均年增收近一倍,年平均收入達6萬元。”新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賈夫軍告訴記者。
小種子推動了農業的大發展,小菜苗托起了農民的致富夢。通過“光、農”共生,新泰市大大小小被土地沉陷困擾的鄉鎮,實現了從“黑色”到“綠色”的轉型升級,采煤沉陷地真正由“窮包袱”搖身變成取之不竭的“聚寶盆”。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