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行業的目光正聚焦在數字化和供應鏈。
日前,在2021連鎖餐飲峰會上,專家表示,中國餐飲市場的最大特點是分散,整體連鎖化率僅在7%左右。眼下餐飲供應鏈企業迎來了黃金的發展機會。它們扮演者“樞紐”角色,在促進產業融合、推動農商互聯、提高餐飲行業發展質量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業內人士分析,除少數業態如茶飲、咖啡、炸雞漢堡外,中國連鎖餐飲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后,發展速度會驟然放緩。嘩啦啦CEO徒丁表示:“你會發現中國的連鎖餐企都長不大,正餐漲到200家,快餐漲到600家,基本上就不漲了,特費力地再走,也很難走太遠。”
作為哞哞小花牛的創始人,侯學軍深有同感。侯學軍介紹,中國奶業時刻遭受著供應鏈體系的困擾。“中國人喝的大多是‘奶罐頭’,而不是鮮牛奶,這背后是供應鏈落后。”
洪振是廣州某頭部正餐連鎖企業的高管,最近也陷入了持續的焦慮中。“店面達到兩百家以后,明顯感到品控能力下降,營業額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了。”洪振和公司管理層普遍認為,原因不在管理,而在供應鏈,公司自建的供應鏈體系已經接近極限。“與西餐相比,中餐對鮮食的要求更高,中央廚房加工好的食材,第二天一早一定要送到每個門店,不然食材的品質和顧客的體驗一定會下降。”他說。
“假設公司能在新的區域內開250家門店,那么我們的中央廚房一定要按這個規模去建設,但前三年,新供應鏈體系的生產力和土地一定處于非飽和狀態,這就意味著虧損。”洪振說。
“餐飲本來就是低凈利的行業,讓從業者面臨巨大虧損風險去重投入去做供應鏈,這怎么能做大?”嘩啦啦CEO徒丁認為,目前中國餐企自建供應鏈的現狀是迫不得已,也是市場尚未成熟的表現。
優質的農產品供應鏈企業不僅能夠帶動餐飲行業“升維”,也是推動農商互聯、激活訂單農業的關鍵。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餐飲行業不斷發展,連鎖率逐年提高,連鎖餐飲企業成為訂單農業最具潛力的需求方之一,但中國餐飲行業尚未完成“品類聚集”,訂單往往分散,且規模較小。
在滿足規模需求的基礎上,優質餐飲供應鏈企業結合行業大數據,可以有效規避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過程中的資源錯配。對產出量過大或需求不足的產品,可以實現跨區域商品統一調度,從而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2020年9月,我們與多省市的農業直供基地簽訂采購協議,首批簽約基地規模達到35萬畝。上游需要什么樣的西紅柿?什么樣的白菜?這個在過往是不甚清楚的,但是通過柔性供應鏈體系,我們可以為農業科技創新安上‘市場之眼’。”徒丁說。
推進農商互聯,一方面要聚合需求,使農產品得以圍繞需求進行生產;另一方面,也要使農業具備農產品深度開發的能力,使其能夠創造消費、引領市場需求。優質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具備相當程度的引領能力。
例如,濟南城市中央廚房的進化版——北京平谷二十二城一號供應鏈項目在覆蓋范圍內,二十二城依靠新一代央廚生產系統、運輸管理系統以及智能倉儲管理系統賦能,協助上游農業區域進行農產品深度開發。同時在供應鏈大數據的加持下,促進產銷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隊伍、物流成本等長效發展難題,助力上游農業優化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
“但在一個巨大的市場中,二十二城僅僅是‘滄海一粟’,行業需要更多的二十二城出現,盤活供需雙方市場,共同打造健康生態。”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中物聯農產品供應鏈分會副秘書長于鳳龍指出,在餐飲供應鏈大數據加持下,餐飲供應鏈企業聚集大量下游需求,在帶動訂單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建立并普及農作物種植標準,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