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公布《廣東省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為《措施》),從完善建筑業產業體系、升級建造方式、健全工程質量安全體系、增強建筑業企業競爭力、支持建筑業走出去、優化發展環境六方面提出18項措施,強調支持廣州構建建筑業產業的“鏈長制”,支持廣州、深圳輻射帶動珠三角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區。同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部門解讀《措施》內容。
廣東建筑業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蔡瀛在會上介紹,2020年廣東省完成建筑業增加值4651.50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高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5.2個百分點,有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廣東省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的7.0%,產值規模居全國第三。全省建筑業企業就業人員341.69萬人,占全國的6.3%,有力保障了穩崗就業。今年上半年建筑業簽訂的合同額41888.6億元,同比增長近15%。“這些數據表明,我們建筑業發展各項指標都在全國前列,而且發展后勁強勁。”蔡瀛說。
他坦言,廣東省建筑業發展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例如政策供給力度不大,尤其是建筑科技創新和培養龍頭骨干企業方面的激勵扶持政策比較缺乏,建造方式和工程組織模式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市場秩序還不夠規范等。
通過產業鏈提升推動重大規劃落實
蔡瀛從四個維度解讀了《措施》。第一個維度是“高起點引領發展”。
《措施》著力引導建筑業企業抓住“雙區”建設和“雙城”聯動、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推進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拓展產業成長領域,積極參與新基建、新城建和完整社區營造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高速公路、機場、水利工程建設,豐富建筑業業態,推動價值鏈提升。
他表示,關于產業鏈的工作,廣東省將支持廣州等地構建建筑業產業的“鏈長制”,通過產業鏈的提升,推動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重要資源和重要工作的配置和落實。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朝暉在會上回應,建筑業是“鏈長制”范疇的重要領域。廣州市將按照鏈長(政府)、鏈主(市場)兩條線,構建建筑業產業的“鏈長制”,充分發揮鏈長統籌產業要素資源優勢、“鏈主”企業頭雁引領和生態主導優勢,促進建筑資源配置優化。
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措施》解讀的第二個維度是“提升建筑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蔡瀛表示,《措施》要求圍繞建造過程和建筑產品全方位提升質量。
在科技引領方面,強化先進建造方式的運用,重點推行智能建造,要求加大新技術的集成與運用、加強智能建造應用場景建設、推進BIM技術應用等。
記者留意到,《措施》明確,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建造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力度。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其他公共建筑全面采用BIM技術。
同時,大力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綠色建筑,要求新建的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創造條件支持企業開拓省外和國際市場
第三個維度是“鍛造競爭力強的產業隊伍”。
《措施》提出,由各地整合資源,加大土地供應和資金投入力度,建成一批建筑業企業總部基地和產業園區,打造以設計、施工、研發為核心,覆蓋建造全過程產業鏈的建筑產業集群。支持廣州、深圳在建筑科技創新等方面優勢互補,輻射帶動珠三角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區。
《措施》還提出,實施廣東省建筑業企業培育計劃,制定重點扶持名錄,對名錄企業定期聯系和服務指導,爭取用2-3年時間培育100家工程總承包以及300家專業領域龍頭骨干企業。
第四個維度是“營造更好更優的發展環境”。
蔡瀛強調,要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的條件,支持企業開拓省外和國際市場。《措施》提出,推動粵港澳的深度合作,推進粵港澳建筑業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探索編制粵港澳三地互認的灣區工程建設團體標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繼續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同時建立產業的聯盟,推動設計、施工、設備、技術和服務輸出,積極開拓國內外的市場。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