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起步之年。上半年,各地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向好、亮點紛呈的發展態勢,發展速度穩步提升、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發展活力持續釋放,區域經濟正從低基數速度型恢復向內生動力型恢復轉變,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各地“十四五”規劃開局起步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區域經濟復蘇態勢持續鞏固,發展協調性增強
上半年,區域經濟持續復蘇,湖北經濟全面恢復,東部沿海出口規模創歷史最好水平,中西部地區加快崛起,北方部分省份下滑勢頭得到遏制,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一是湖北省經濟全面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上半年湖北省工業生產、企業利潤、地方財政、居民收入、新增就業、市場主體數量等多項經濟指標超過疫情前水平,地區生產總值比2019年同期增長3.7%,民間投資占全省投資比重比2019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五一”假期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比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3.5%和11.5%。
二是東部沿海地區出口規模創新高。全球經濟復蘇對東部地區國際貿易發揮了提振作用,上半年東部地區出口額超過1.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8.2%,占全國比重為81.4%,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海南自由貿易港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46.1%,顯著高于全國外貿總體增速;上海上半年進口同比增長25.4%,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1.1%,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持續增強。
三是中西部地區保持加快發展勢頭。上半年,中部、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3%和11.4%,均快于東部地區。西南地區的貴州、重慶、四川繼續保持全國增長高地勢頭,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兩年平均增長6.7%、6.6%和6.2%,分別高于全國1.4、1.3和0.9個百分點。中部的江西、安徽、湖南,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兩年平均增長6.7%、6.6%和6.4%,山西省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4.7%。
四是北方地區延續了經濟恢復態勢。山東、山西、甘肅、吉林等北方省份經濟持續恢復,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均超過7.5%,明顯高于全國(7.0%)。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北方資源型省份的支撐增強,上半年內蒙古自治區原材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4%,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13.7個百分點;陜西省規上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兩年平均增長9.2%,兩年平均增速高于非能源工業5.9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復蘇“亮點紛呈”,發展可持續性增強
上半年,各地圍繞科技自立自強、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碳達峰和碳中和、共同富裕等新目標新要求,更加注重實體經濟、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綠色低碳發展、更加注重擴大內需潛力,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可圈可點,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一是實體經濟投入力度加大。上半年,江蘇省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6.7%,對投資增長貢獻率達58.2%,高技術行業投資增長33.4%。廣東省第二產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長7.2%,山東“四新”經濟投資兩年平均增長17%,占全部投資比重為49.9%,北京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8.6%。江西省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4.3%,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39.8%,同比提高6.1個百分點,湖南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長32.6%。
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東部的廣東上半年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兩年平均增長10.9%;上海上半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9.5%;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兩年平均增長18.5%。中部的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從去年上半年的38.8%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2%,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上半年,西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9.6%;四川省規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4%,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長42.0%,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32.8%,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22.8%,信息化學品制造業增長18.0%。
三是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漸趨優化。內蒙古自治區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24.1%,增速高于火電20.8個百分點。山東省上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41.2%,占全部發電量的19.1%,同比提高3.9個百分點。安徽省綠色商品旺銷,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限上零售額增長4.7倍。
四是市場活力競相迸發。上半年,東部的江蘇、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11.2%、7.6%;中部的江西、湖南兩年平均增長12.2%、8.0%;西部的重慶、四川兩年平均增長9.8%、7.0%,增速均明顯高于全國(4.4%)。上半年武漢新登記市場主體11.98萬戶,同比2019年增長23.5%;廣東省新登記市場主體139萬戶,兩年平均增長14.6%。上海機場上半年國內客流量3530萬人次,已恢復至疫情前同期水平。江西省上半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9.3萬人,增長8.8%,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恢復至正常年份同期水平。
五是地方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探索亮點頻出。圍繞數字智能,深圳推動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和全國首部人工智能領域地方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草案)》;上海發布全國首個政務領域生活服務數字平臺“城市美好生活數字體征”;寧夏回族自治區獲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圍繞科技創新,江蘇省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力量體系建設,上半年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0.8%;黑龍江省科技航天恒星北斗高分綜合示范工程開展國內首次規模化應用,哈電集團設計制造的白鶴水電站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圍繞綠色低碳,深圳推動國內首個生態保護全鏈條立法,將碳排放強度超標納入行業準入負面清單;青島將占地45公頃的奧帆中心打造為包納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人文及零碳經濟的全國首個“零碳社區”,為城市建設的綠色發展提供“中國樣板”;安徽省出臺全國首個省級林長制法規。圍繞海洋經濟,浙江省提出聯動寧波舟山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積聚海洋經濟優勢資源。
區域重大戰略穩步前行,推動區域經濟保持良好復蘇勢頭高質量競相發展
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以點帶面、聯動發展,是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重要舉措,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途徑,將有力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在協調發展軌道上堅定前行蓄勢增效。上半年,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區域重大戰略統籌推動、深入實施,激活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活力,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并將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在下一階段保持良好的復蘇勢頭、高質量競相發展。
一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區域重大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體結構全面完成,雄安新區已經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階段,河北張家口加快推進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建設,冬奧場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加快建設,上半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20%以上。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強力推進,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加快形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印發實施,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在規劃管理、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推出18項具有突破性、首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明確的78項改革任務中已有將近90%的任務落地,上半年浦東外貿總值達1.1萬億元,占全市58.5%。
二是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流域”區域重大戰略取得重大進展。我國首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3月1日起正式實施,開啟依法治江興江新篇章,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印發實施,2.6萬余艘運輸船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全面啟動,沿江一公里范圍內落后化工產能已基本淘汰,長江干線武漢至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投入試運行,萬噸級江海船舶可常年直達武漢。黃河堅持問題導向,黃河保護立法加快推進,寧夏六盤山賀蘭山羅山“三山”保護立法工作全面啟動,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發布,2021年黃河調水調沙累計排沙6374萬噸,黃河下游沿岸以及河口三角洲生態狀況好轉,濕地面積進一步增加,生物數量穩定增長。
三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扎實推進。海南自貿港圍繞醫療、金融、文化、教育等五個重點領域推出首個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自《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至今年6月,顯示出巨大引力,海南新增企業約20萬戶,環比增幅達到137%,引進人才16.8萬余人,同比增長425%。今年前6月,共有89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南省新設外資企業979家,同比增長385%,快遞業務量上半年突破7000萬件,超過2018年全年水平。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