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九月,柚果飄香,豐收在望。“廣東喊全國吃梅州柚”,洋溢著豐收喜悅的口號,飽含了蘇區梅州人民的勤勞與汗水。
守好綠水青山,筑好金山銀山。蘇區振興路,奮進有力量,力量來自機遇,機遇來自國家關心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
“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梅州,在《意見》中被兩次提及。
在剛剛召開不久的全省推動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工作會議上,梅州再一次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厚愛三分,提出要帶著感恩之心,學習好會議精神,轉化好政策紅利,落實好各項部署。
將蘇區振興政策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梅州正在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聚勢謀遠
政策紅利激活發展動力
梅州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2.53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蘇區振興的發展潛力和希望。
作為廣東首個內陸型綜合保稅區,梅州蘇區首個國家級平臺,人們對這片土地更加憧憬,對梅州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梅州綜合保稅區有好政策、好環境,對我們企業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深圳金雅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品牌總經理肖瑩潔簡短的話語,透出對梅州這塊投資興業熱土的倍加肯定。
2.53平方公里的對外開放高地,是國家對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梅州給予的鼓與呼。
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維度上,推動蘇區振興,離不開關心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
實施蘇區振興政策以來,梅州經濟社會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全市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695.75億元增至2020年1207.98億元,順利完成了“十三五”確定的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一大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或加速推進,全力加快振興發展步伐。
2019年,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大埔縣召開,梅州上下備受鼓舞。
始終把老區蘇區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來抓,梅州舉全市之力,強化舉措抓落實,凝聚起推動蘇區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當前,梅州密切對接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以及省相關配套政策制定情況,力爭將更多具有梅州元素的政策建議和項目納入體系、獲得支持。
《意見》提出,要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海陸豐革命老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贛州、龍巖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好贛州、井岡山、梅州綜合保稅區和龍巖、梅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支持吉安申請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支持三明推動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建好梅州綜合保稅區,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是梅州用足用好支持政策,深化落實《意見》的生動注腳。
4月,梅州綜保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28條措施發布;
6月,梅州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
7月,《梅州綜合保稅區產業發展規劃》發布;
8月,梅州綜合保稅區進出區業務全流程測試順利完成,標志著梅州綜保區信息化系統已基本滿足海關監管要求,為綜保區接受驗收奠定基礎。
……
肩負使命,梅州綜合保稅區不斷前行。今年初以來,梅州綜合保稅區建設進度條接連刷新。
同樣,梅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梅州綜試區”)亦迎來發展春天。
日前,在省商務廳的支持下,梅州綜試區獲得中央財政2021年度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跨境電子商務事項)2000萬元,重點用于綜試區統計監測及風險防控體系、核心區公共倉儲和分揀設施、跨境電商海外倉建設,支持外貿企業應對疫情影響,助推梅州加快培育外貿新興業態。
梅州綜合保稅區和梅州綜試區建設,是梅州發展藍圖的重要板塊,牽一發而動全身。
——抓好建設,梅州著力完善“梅州服務天天進步”的營商環境,讓項目干出“梅州速度”;
——抓住機遇,梅州推動主體培育,開展招商、園區建設、粵港澳資源對接,大力推進“三進一出”工程落地見效;
——抓住實效,梅州干群上下齊心協力,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做好時代“答卷人”。
借力政策優勢,釋放政策紅利,內生動力不斷激活,梅州加快破解蘇區發展難題,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爭取更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長遠影響的重大項目和重大政策,不斷積蓄蘇區振興新動能。
乘勢而上
區位紅利激活發展潛力
“澆筑完成!”8月31日,在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梅龍鐵路施工現場,一片歡躍。四標施工以來首個澆筑完成的隧道洞門,為下一步的施工打下堅實基礎。
頻頻傳來利好消息的梅龍高鐵,是梅州蘇區振興的又一重要載體。
就全省而言,該項目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規劃“高速鐵路區域連接線”東部地區之“龍巖—梅州—龍川”鐵路中的一段,《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鐵路網的重點推進項目。
從梅州來看,該項目建成后,梅州至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通行時間將縮短至1.5小時內,對加快構建珠三角、粵東地區與梅州、河源高速鐵路通道,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珠三角經濟圈、海西經濟區、粵閩贛原中央蘇區的交匯點和重疊核心地帶,梅州既是粵港澳大灣區通往閩贛的關鍵節點,也是珠三角連接長三角的重要樞紐節點。
同時,梅州處于“一帶一路”“原中央蘇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粵東西北”等多個發展戰略的重疊交匯地帶,政策密集、區位優勢疊加,為梅州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在“對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方面,《意見》提出,將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經濟區、城市群、都市圈相關規劃并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強革命老區與中心城市、城市群合作,共同探索生態、交通、產業、園區等多領域合作機制。
梅州乘勢而上,在推動蘇區振興中,突出“兩高一場”交通基礎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不斷優化區位,提升區位優勢。
梅州以新的姿態走出圍龍,走向新的發展階段,逐步實現資源要素快速聚集,產、城、人深度融合。
中共梅州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上,梅州提出要“借外促內、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根本目的在于用好區位優勢,搶抓蘇區振興發展機遇、借力“兩個合作區”建設,加快推動梅州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借外促內、借船出海、借梯登高,關鍵是讓資源變現。
為此,梅州積極發展與資源稟賦相適宜的產業,推動重點工業產業園改造升級,抓好創新基礎建設、創新網絡融入和高新區建設,進一步打響特色品牌,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日前,廣東省正式印發《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梅州元素”多次被提及,指明發展方向與目標,為梅州接下來的經濟發展提供指引。
《規劃》提出,支持深圳、汕頭、梅州、肇慶、潮州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公共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發展半導體元器件配套產業。
緊抓機遇,梅州全市上下牢固樹立“產業興市、制造強市”的鮮明導向,狠抓先進制造業、綠色工業,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持續加快科技和產業創新,加快綠色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梅州正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努力做到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實現換道超車做強主導產業,增強梅州蘇區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
勢能轉換
生態紅利釋放發展活力
夜幕降臨,梅江河畔,燈光璀璨。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好不熱鬧,一批批游客在此感受梅州蘇區的人文之美、建筑之美、生態之美。
梅州,擁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和獨特的生態資源。“十四五”開局之年,梅州更加注重勢能轉換,在推進生態發展區建設中,努力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中共梅州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指出,今年以來,梅州城市提質步伐加快、鄉村振興鞏固提升、生態建設扎實有效、全市森林覆蓋率、空氣和水質量均居全省前列,增強了綠色轉型的動能,夯實了綠色發展的基礎,提升了綠色惠民的成色,加快了綠色崛起的步伐。
2021年入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2020年度廣東省鄉村振興考核獲優秀等次,58個行政村入選2020年廣東省森林鄉村,廣東省首個國儲林項目在梅州實實在在落地……守牢生態底線的梅州,優勢愈發明顯,高質量發展之路愈加清晰。
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面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這道選擇題,梅州加快推動從“生態佳”邁向“生態+”。
“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梅州生態發展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讓梅州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在全省推動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工作會議上,梅州市委書記陳敏作交流發言,旗幟鮮明地表明蘇區梅州要以生態紅利釋放發展福利。
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梅州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動“五子登科”邁進“雙區”市場,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以壽鄉水為例,梅州以青山綠水為發展底色,壽鄉文化為發展底蘊,致力打造梅州“壽鄉水”區域品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水缸子”。
行走梅州大地,綠水青山,產業興旺,綠色寶石鑲嵌其中。
以“綠滿梅州”大行動為契機,梅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修復退化土地生態,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大力弘揚生態文化,讓人居環境、發展環境“綠起來”。
今年5月,我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競爭性選拔結果公布,由梅州市組織申報的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游(原中央蘇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從全國29個競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唯一入選項目,獲20億元獎補資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梅州持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促互贏的新路徑。
有了好風景,不愁“好錢景”。依托梅州良好的生態資源,梅州八個縣(市、區)均有清晰的生態發展定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展精品民宿、特色農產品和農家樂等產業,富民增收有了新路子。
奮力開創蘇區全面振興發展新局面,梅州內外相連,與政策紅利、生態紅利形成乘數效應,釋放發展福利,不斷提高蘇區人民幸福生活指數。
“兩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之底;三大工程穩就業夯實民生之基;推進民生項目把控民生之舵……回應民生關切,梅州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六爭六補”不停步,不斷補齊民生短板。
■一線實踐
客都人家項目背后的“謀”與“動”
8月20日,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下稱“客都人家”)三期項目正式動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項目的動工建設,進一步推動就地城鎮化、景區變社區、鄉村變新城。
梅州客都人家三期的動工,是梅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和全省推動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實踐,是推動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部署安排落地見效的重要舉措。
從無到有,從一期到三期,作為梅州打造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標桿和“三宜”城市范例的點睛之作,客都人家項目建設頻頻刷新“梅州速度”的背后,積蓄著蘇區振興發展的澎湃動力。
蘇區是梅州最大的優勢,生態文明是梅州的底色,擦亮底色,發揮優勢,客都人家建設正是梅州走實生態發展之路的探索,彰顯了梅州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抓綠色項目,全力推動蘇區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干事創業謀在先。以文化為魂,客都人家的建設充分發揮梅州的生態優勢、人文優勢和僑鄉優勢,強化服務意識,積極對接項目建設,著力構筑文旅新地標、打造梅州新名片,以全方面展示客家文化為內核,立足“梅江花月夜、客都夜明珠”的全景式打造,依托區位優勢、串珠成鏈,全方位帶動梅州文旅產業發展。
兼顧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才是發展新路。梅州蘇區振興,需要大項目、好項目支撐,更需要一個個詮釋美麗梅州與美麗經濟相融合的項目。
窺一斑而知全豹。以生態為底,客都人家的建設是梅州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的探索,建設丙雁城市副中心、打造灣區最美后花園、最優體驗場、最佳康養地的載體之一,為梅州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樣本作出更大貢獻。
兩橫一豎就是干,當前的梅州,資源要動起來、人才要聚起來、產業要活起來,必須要堅定生態發展目標,理清發展思路,凝聚發展力量。
從簽約落地到動工建設,客都人家均跑出“梅州速度”,這離不開有關政策的支持,更離不開梅州干群齊心協力的推動。見微以知萌,客都人家項目在梅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正是梅州堅持以生態文明促進高質量發展理念,推動蘇區振興的有效實踐。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