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學內容充斥短視頻平臺,不僅是對公眾注意力資源的浪費,更可能對公眾造成誤導。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原創真知,才是泛知識類短視頻的流量密碼。
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日,一些教授“國際通用報警求助手勢”的短視頻在網絡流傳,聲稱如若被劫持,只要做出相應手勢,路人便可心領神會,從而幫助受害人獲救。其中不少主播身穿民警制服,教授的手勢也五花八門——有的形似“OK”,有的宛如“拈花指”,還有的像“攥拳頭”。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多地公安機關已多次辟謠,明確表示我國警方從未公開推廣過相關手勢,打110報警電話或發送短信到12110才是正確的報警方式。
在短視頻平臺上,類似視頻還有不少。主播穿上白大褂、講幾句聽上去“很厲害”的醫療保健知識,便成功變身“網紅醫生”,進而大言不慚地兜售起相關藥品和保健品;還有“睡前喝牛奶是個‘壞習慣’,讓孩子少長10厘米”等雷人“科普”,以及車燈閃一下、兩下、三下分別代表什么意思的“汽車燈語”……諸如此類聞所未聞的“高冷”知識,讓一眾網友難辨真偽。實際上,很多視頻都經不起推敲,后來被辟謠、被證偽的不少。
眼下,短視頻平臺正在從泛娛樂休閑類向知識分享等專業化、垂直化的方向拓展,一些專業人士、科普達人、行業大V等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更加個性化、場景化的泛知識類短視頻正在成為短視頻平臺的新賽道。在這一背景下,對類似憑空捏造、子虛烏有的內容充斥平臺的現象,尤須警惕。
偽科學內容短視頻背后,是視頻創作者對流量的瘋狂追逐。漲粉也好、帶貨也罷,流量變現的“大餅”驅使其罔顧真實性,一味追求傳播內容的新奇性和沖擊力,加之這類內容在平臺上往往能輕松過審,甚至屢屢被置頂到首頁,更助推有關賬號和視頻創作者膽大妄為、變本加厲地披著知識傳播的外衣招搖撞騙。
此外,平臺算法的幾何級推薦、部分網友的跟風轉發,以及大量視頻創作者“蹭別人的腳本、賺自己的流量”的抄襲行為,則如催化劑一般,讓此類偽科學內容短視頻大行其道。
偽科學內容充斥短視頻平臺,不僅是對公眾注意力資源的浪費,更可能對公眾造成誤導。當反詐、自救等嚴肅知識被異化為收割流量的工具,很可能導致公眾在現實中貽誤寶貴的求救時機。面對諸如“核桃治腎結石”“樹根治偏頭痛”“蒜加白醋泡7天治療新冠不跑偏”等說法,公眾一旦信以為真并加以效仿,很可能會賠上健康甚至性命。還有大小長假期間周期性刷屏的“我不想出來玩了,我要回家”的游客吐槽視頻,則可能引發公眾恐慌情緒,擾亂公共秩序。長遠看,此類現象也有損短視頻平臺的形象,不利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時下,泛知識類短視頻深受青睞,公眾有需求、行業有空間,發展前景不錯。然而,有媒體此前推出的一項調查顯示,“內容同質化、偽科學泛濫”被認為是當前泛知識類短視頻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果說一些主播通過傳播低俗、色情、暴力等違法和不良信息來博眼球、賺流量還較易被識破,那么,披著知識傳播外衣的泛知識類短視頻,通過虛構、抄襲內容等方式吸睛,其實更隱蔽,公眾更加難以辨識。
清理此類偽科學內容的短視頻,平臺在監管、審核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既要通過明確相關過濾標準、建立科學高效審核體系來“做減法”,又要通過培植更多原創優質up主(視頻網站投稿人)、加強對原創知識內容的保護等途徑來“做加法”,進一步增加優質內容的呈現。同時,有必要為用戶提供意見反饋渠道,引導用戶舉報違規內容,讓用戶深度參與短視頻產品建設、優化的過程。此外,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督懲處力度,用切實有效的方式督促企業把好內容關、守好行業發展的生命線。公眾在享受短視頻盛宴時,也要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
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原創真知,才是泛知識類短視頻的流量密碼。通過提供優質知識傳播渠道來發揮更大的公益價值、社會價值,是短視頻行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正確姿勢之一。不能讓充斥偽科學內容的短視頻誤導公眾,是時候有所行動了。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