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筆者走進貴陽經開區、安順高新區、龍里開發區等地,感受到開發區有關負責人對發展信心十足。
開發區是工業經濟的主戰場、主陣地,是改革發展和創新發展的重要窗口。今年3月,我省印發的《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地要主攻首位產業,推動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全省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示范引領區。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我省聚焦夯實工業發展底盤、做優做強工業發展平臺,大力抓生產、引項目、強機制、優環境,全力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落細,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1月至11月,100個省級監測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3.82%,占全省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2.76%。全省開發區從業人員133.18萬人,比年初增長6.91%,成為全省擴大就業的重要載體。
總體來看,我省開發區工業發展呈現出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比、規上企業數占比雙提高,開發區工業增速明顯快于全省工業增速的“兩高一快”發展態勢,工業經濟主戰場作用進一步增強,聚集效應逐步凸顯,已成為全省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平臺。
貴陽經開區 奮力打造黔中經濟區產業新高地
12月3日,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裝車間內,10多輛新能源純電動客車在生產線上依次排列,經沖壓、焊接、涂裝、總裝一輛輛新能源純電動客車從這里駛向市場。
“一輛客車誕生的最后關卡就是檢測,要通過路試檢測、輪轂試驗、ABS倒滑、國內尾氣OBD檢測、CP8檢測等多項考驗,才能交付,保證每臺客車質量達標。”公司制造部副部長葉駿說。
“我們有三條大、中、小客車生產線,可以生產6米至18米長的客車產品。”葉駿指著生產線的客車介紹道,這批是安徽蕪湖的訂單,上半年已經生產了170多臺,年底生產178臺。“除了蕪湖,還有山東、云南等地的訂單,目前,我們都是滿負荷生產。”
“我們明年第一季度的生產訂單都排滿了,目前,正在謀劃第二季度的訂單。”公司總助兼運營總監李洪達說,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奇瑞萬達在市場開拓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實現50%的增長。
從2013年7月投產至今,奇瑞萬達銷售收入突破17億元。李洪達說,當前18米的大巴和第二代無人駕駛客車都已問世,明年無人駕駛將進入第三代。
作為貴州客車制造龍頭企業,奇瑞萬達的配套率從以前省內的5%到現在的12%。李洪達說,2022年,奇瑞萬達將繼續在市場開拓上發力,深耕貴州本地市場,細分省外市場。到2025年,力爭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
同樣,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在疫情之下也實現了逆勢增長,今年銷售收入增幅將達到10%。
詹陽重工的會議室墻上,掛著高地多用途工程車、全地形履帶式衛生急救車、輪胎式高速挖掘機等產品圖。“公司的高速挖掘機、高速工程車以及全地形車等產品的技術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尤其是全地形車,從2015年開始登錄南極,實現了大型科考運輸裝備的國產化,這是詹陽重工產品品牌的高光時刻。
從1936年始建,詹陽重工已經走過85年,凝聚著三代詹陽人的心血。
而在工程機械研制歷史歲月里,詹陽重工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輪式挖掘機、抓鋼機、全地形車等產品,均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詹陽重工應急事業部負責人、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曹旭紅看來,企業實現自我突破,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市場開拓步伐,從而打出貴州“智造”品牌。
自主品牌,就要自主創新。詹陽重工每年投入銷售收入的5%,作為研發經費。“在工程機械制造行業,這樣的研發投入是相當高的。”“十四五”期間,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強引進人才和院校合作。
接下來,詹陽重工將依托傳統工程機械制造企業轉型為具備“精、特、優、專、新”應急救援高端裝備、高質量工程裝備的“智造”企業。詹陽重工,高端智能裝備研發制造的推進者,正朝著“百年老店”目標奮進。
奇瑞萬達、詹陽重工是貴陽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今年以來,貴陽經開區緊緊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及“強省會”等省、市決策部署,把新型工業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深入推進“強省會”行動。
貴陽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徐進表示,目前,經開區已形成以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導產業,新能源汽車為特色產業的“兩主一特”產業體系。
先進裝備制造是貴陽經開區的首位產業,有著產業基礎好、產業集聚效應初顯等方面的優勢。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工程機械為主導的兩大產業集群;聚集了航天電器、航空電機等12家航天航空重點企業,帶動了一批優質的民企企業。
作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貴陽經開區如何“排兵布陣”?徐進認為,堅持“目標是導向、工業是生命、招商是關鍵、項目是靈魂”的發展路徑,聚焦工業經濟,實施集群發展、提質增效、招大引強、科技創新、產城融合、要素保障、營商環境等“七大重點任務”,圍繞抓工業目標、工業要素、工業項目、工業企業、工業產業、工業園區“這六抓”,奮力打造黔中經濟區的產業新高地。
徐進認為,經開區要實現“突破”,就要在引進龍頭企業、做大產業規模、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服務質量等方面下功夫。“企業集中精力搞發展。不僅要讓企業家舒心,更要政企之間以心交心。”
今年1月至10月,貴陽經開區工業增加值(非煙部分)同比增長20.2%,分別高于全省、全市8.7、13.2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8%。
作為貴州省“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之一,貴陽經開區將在“十四五”期間深入推進“工業倍增行動”,力爭在“規模總量、結構優化、產業集群、項目建設、產業招商”實現大突破,非煙部分實現三年倍增、五年翻兩番的工業大突破。到2025年,貴陽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力爭實現翻番,從252億元達到500億元,累計完成工業投資550億元以上。
龍里經開區 朝著“千億級”目標挺進
一個鋁質易拉罐的“誕生”,從鋁卷、卷材翻轉、卷材開卷……成品、入庫,需經24道生產工藝。
偌大的車間分為“兩大陣營”:“生產線陣營”的沖杯機、清洗機、印刷機等設備高速運轉,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而“倉庫陣營”則由雪花啤酒、金星啤酒、燕京啤酒等易拉罐堆成3米左右的高墻。
高森包裝(貴州)有限責任公司是貴州省內第一家鋁制兩片易拉罐生產企業。2019年1月,一期年產8億只易拉罐生產線開機運行,截至2021年11月,已累計為周邊啤酒飲料企業生產易拉罐18億只左右。
高森包裝落戶龍里經開區,看中了政府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及產業鏈效應。公司總經理蘭賓林說:“我們與年產60萬噸的華潤雪花在同一個園區內,80%的產品給華潤雪花配套。”
“我們是華潤雪花的金牌供應商,且銷售網絡廣泛,市場充盈,產品供不應求。”蘭賓林說,目前訂單不愁,每天都是滿負荷生產。當前,企業銷售收入已超2億元,預計年底將達到3億元。
如果說高森包裝因產業聚集落戶于此,那么,貴州恒力源集團則看中了當地的生態資源。
在恒力源的展廳,陳列著各類有關刺梨的書籍和產品。“我們是當地刺梨龍頭企業,產品最豐富,高達40余種。”
產業做成生態,生態做成產業。貴州恒力源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林建說:“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日益突出,刺梨是大健康產業、朝陽產業。”
林建坦言,農特產品沒有深加工,就沒有好的工業化產品。恒力源在發展中,注重科研,長期跟國內科院院所合作,把刺梨科研成果轉化為工業化深加工產品,并推向市場。
“注重研發,是恒力源吸引客商的重要原因。”像娃哈哈、王老吉等龍頭企業都與之握手,建立合作關系。
恒力源還是“貴州刺梨”公共品牌授權企業。加入公共品牌大家庭,無疑增強了企業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刺梨,以前藏在深山無人識,而現在不同往日,通過打出加工帶動、品牌引領、文化賦能的組合拳,直接從深山野果轉身為富民水果。
林建說,恒力源通過線上線下模式,逐步打開了市場,預計年底,銷售收入將實現1億元。接下來,林建打算繼續從原材料端、深加工端、銷售端“三端”發力,讓貴州刺梨走出去,真正實現墻內開花墻外香。
高森包裝、恒力源的自我突破,是龍里經開區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龍里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趙澤敏表示,經開區以生態特色食品、健康醫藥、新型建材、先進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十三五”期間,新型建材貢獻占了經開區發展的大頭。
“但工業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打好生態牌。”趙澤敏說,經過深思熟慮,最終確定生態特色食品作為經開區的首位產業。“預計到2022年,經開區生態特色食品產值有望超過新型建材,實現反超。”
在趙澤敏看來,確定首位產業,并不會厚此薄彼,忽視其他版塊,而是像車輪一樣四輪驅動,朝著千億級開發區的建設目標前進,主導產業共同發力。
“下半年以來,我們實行了招商引資秋冬攻勢,這幾天我們不是外出招商,就是接待客商。”龍里經開區已將招商引資作為實施工業倍增行動,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的動力引擎。
如今,華潤雪花、新興際華、寶鋼、達利園、紅獅水泥、卡布國際等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在這些龍頭企業帶動下,一批批上下游企業聚集到此。
2021年,龍里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已達172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360億元以上。實現“十四五”開門紅,龍里經開區有信心。
按照規劃,“十四五”時期,龍里經開區將圍繞千億級開發區建設目標,力爭到2025年,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740億元以上,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達1200戶以上。
安順高新區 產業集群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12月2日,在固達電線電纜(集團)有限公司電纜貨場,行車正在起吊數十盤電纜,裝在大卡車上,駛出廠區。
步入電纜車間,一條標有“效益靠質量 質量靠技術 技術靠人才 人才靠教育”的橫幅格外引人注目。車間地上,整齊排放著各種大小的木軸電纜電纜盤。
“這個9.5厘米的銅桿要拉成2.52厘米”,現場一位拉絲工作人員介紹。整個車間機器轟鳴,到處都是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工人們通過拉絲、束絞、擠塑、包裝等生產工序,一盤盤紅、綠、藍等顏色的電線電纜產品從這里誕生。
“這些電線電纜產品遠銷全國及東南亞市場”,固達電線電纜(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常瀚文說。目前,公司已成為南方電網一級供應商,三大地產商萬科、碧桂園、融創戰略合作品牌。
據了解,固達電纜集團每年投入全年銷售收入的5%作為研發費用,用于技術研發和創新。2017年,公司加大投入,通過與全國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研發適應市場需求、安全性能極高的固達柔性礦物質絕緣電纜,該產品一上市,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填補了省內防火電纜市場空白。
2019年,為解決困擾電線電纜行業多年來的受潮導致短路、銅芯發黑等問題,固達電纜集團與貴州大學博士專家組展開產學研合作,歷時一年半,成功研發專業防潮非吸濕性分子材料,突破電線防潮技術難題。除此之外,研發項目多次獲得省市工信、發改、科技等多部門的補貼。
目前,固達電纜集團檢測中心正在申請國家級實驗室(CNAS)認可,屆時將成為省內率先通過國家評定認可的電線電纜檢測中心,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質量把控能力。
從2014年建成投產,歷經7年,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路線,產品和服務受到了行業及用戶的廣泛認可。更值得一提的是,固達電纜集團銷售業績每年都保持了高位增長,2021年銷售業績仍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力爭年底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
未來,固達電纜將完成相關配套產業鏈的開發,逐步完成向貴州線纜行業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善、功能最齊全的線纜生產制造中心轉型升級。
相隔不遠處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分子材料高新技術企業。同樣也是注重技術研發。2021年,躋身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這家企業,是康命源(貴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剛到廠區,國家復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順分中心這塊牌子格外吸人眼球。寬廣的地面上,擺放著上百根長度和內徑不一的管道,用于市政排水排污、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領域。附近的廣告欄有一張圖:地上放著康命源的管道,一輛20噸重的挖掘機碾壓在上面,不會壓壞和變形。
康命源這“肌肉”秀得很到位。
2020年,公司的特種聚烯烴塑料管道強韌化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們很看中技術研發,每年在新產品研發和產品工藝優化上,經費投入占企業年銷售額15%以上。”公司技術中心副總監林明華說,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康命源始終聚焦技術創新,推出創新性產品,才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公司共有各類專利6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另有在申請及實質審查當中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20多項。這些都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目前,康命源在全國市場迎來新突破,覆蓋貴州、湖北、四川、重慶、安徽、廣東、廣西、江西、云南等市場。2021年1月至10月,康命源實現工業總產值1.65億元。
安順高新區黨工委常務副書記趙成龍說:“康命源有技術、有專利、有市場,類似這樣的企業,我們在政策和資金上要給予一定的支持,推動企業做強做大。”
固達電纜和康命源,僅僅是安順高新區大力發展建材產業鏈的縮影。目前,該區初步聚集了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新醫藥、高分子復合材料為主的產業集群,成為安順市乃至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產業是立區之本、強區之基、富民之源。趙成龍表示,今年以來,按照省市部署,緊緊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為目標,持續深化園區改革,全力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2021年1月至10月,安順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21%;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38%。積極謀劃了19個重點項目,截至目前,成功推動三力二期、德康農牧、百江燃氣等一批項目建設,預計2022年完成建設并投產。
“五年倍增行動,我們有信心!”趙成龍說,到2025年,安順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預計將達到6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45億元以上。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