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影響,自8月2日起,以“五常大米”著稱的黑龍江五常市連續多日降雨,境內大型水庫、中型水庫、河流均超過汛限水位,多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
【資料圖】
▲圖源:央廣網 徐旭 攝
此時距離五常水稻成熟僅差一個多月,不少農戶表示受災嚴重,存在減產甚至絕收的可能。于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五常大米絕收”的說法不脛而走。
▲圖源:央廣網 徐旭 攝
對于五常市農作物的受災情況,現在沒有具體數據,農作物受損情況正在統計中,因為“都在下鄉搶險救援。”而農戶最關心的就是水稻遭受澇害后如何減災。
五常正組織專家深入受災地區
科學推動恢復災后農業生產
8月12日上午,中國之聲記者沿吉黑公路驅車行進至五常市杜家鎮呂家屯附近,看到吉黑公路兩側大面積水稻和玉米地有被水淹過的痕跡,目前田地里的積水已退,但部分玉米地倒伏現象嚴重,水稻稻穗外層全是泥漿。
▲圖源:中國之聲
據當地10日發布的數據,初步統計,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約為250萬畝,其中超100萬畝不同程度受災。
▲圖源:中國之聲
據了解,五常市此次受災嚴重的地區主要是拉林河、牤牛河流域沿岸地區。五常市一名農業干部稱,現在大部分稻田已退水,水災對五常水稻產量的影響正在評估中。
▲圖源:中國之聲
▲圖源:中國之聲
這幾天,當地農業部門成立的災后技術指導組分成6個專家小組,深入24個鄉鎮村屯,從搶排田間積水、噴施葉面肥、清除沖積物、科學防控病蟲害、加強田間管理等方面開展技術指導工作。
▲圖源:中國之聲
當地還組織農業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受災地塊,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不同災情、不同需求,分類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一對一”提出恢復生產的指導意見,科學推動災后恢復農業生產工作。
這幾天,當地正全力搶排田間積水,保護秧苗,目前已搶排田間積水42萬畝。在受災較為嚴重的鄉鎮,五常市已開展噴施葉面肥現場會,加速農作物灌漿,增加粒重。對玉米田,農業技術人員教授農民采取一些措施,促進玉米脫水,加速灌漿,避免明年草荒。
▲圖源:央視新聞
據五常市農業農村部門統計,全市耕地農業保險投保面積327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
災害發生后,保險公司也在通過衛星定位等技術進行查勘,運用無人機對受災地塊進行航拍,對災情進行核查登記。
五常大米受災嚴重嗎?
對大家的飯碗有多大影響?
先看種植面積。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約為250萬畝,其中超100萬畝不同程度受災。而202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8332千公頃(17.75億畝),其中,稻谷播種面積就有4.42億畝。五常大米的種植面積在全國稻谷播種面積中所占比重很小。
▲圖源:央視新聞
再看產量。2022年,五常優質水稻產量達130萬噸,生產成品五常大米70萬噸。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我國2022年全年糧食產量68653萬噸,其中,稻谷產量20849萬噸。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稻谷產量自2011年起一直維持在2億噸以上。
▲圖源:央視網截圖
當然,每一畝土地都凝結著農戶的汗水,每一株水稻都關乎粒粒皆辛苦的糧食,都值得特別重視。但客觀來看,我國國土廣袤,部分稻田受災,對總產量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汛情的考驗也再次說明,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而且,今年夏糧已經實現豐收,全國夏糧總產量14613萬噸(2923億斤),穩中略減,仍處于較高水平。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產出約占世界1/4的糧食,解決了14億人的吃飯問題。我國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是我們的底氣,大家可以放心。
(中國小康網微信公眾號綜合央廣網、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新聞周刊、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編輯:武金洋
審核:王芳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