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愛爾基金會與中國首家相互保險組織——眾惠相互進行合作,填補老齡高危人群保障“空白”的“萬戶健康公益項目啟動儀式”上,全國政協委員,原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指出,在政策的指引下,為解決養老供需矛盾,保險業在產品創新上花費了大力氣,但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所提供的保障服務,與老年人實際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周延禮表示,醫療保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建立健全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醫療保障基金收支規模和累計結存穩步擴大,整體運行穩健可持續,在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得了突破性進展。
周延禮表示,2020年,《關于深化醫療保障改革的意見》印發,這份建設中國特色醫療保障體系的綱領性文件中,進一步明確了這一制度的建設目標是,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障、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這份重要性的政策性文件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對多層次、多樣性醫療保障的需求,為建設中國特色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文件更是對保險業的重大性政策支持,進一步強調了商業健康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手段,在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愿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并將健全覆蓋全面、統籌城鄉、公開統一、可持續的多層社會保障體系。“十四五”期間,我們也將面臨多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會養老問題。周延禮引述數據指出,中國的老齡人口已經有兩億六千萬,老齡產業也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產業,它帶來了多樣化的需求。但我們也需要認清嚴峻的現實壓力,龐大的老人群體,面臨著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問題,對養老安排的充足性、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讓3億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從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看,保險將在“醫療、健康、養老”等領域承擔更重要的責任。2020年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按照統一規范要求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設;2021年2月21日,《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發布,將在北京、浙江兩地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與之前的商業養老保險不同的是,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領取年齡必須要在60歲以上。在今年兩會提案中,周延禮也提出,目前,國內基本養老、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等多層次養老體系尚未形成合力。因此,要規范和發展商業保險,讓第三支柱多承擔一些責任,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在第三支柱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周延禮表示,在政策的指引下,為解決養老供需矛盾,保險業在產品創新上花費了大力氣,但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所提供的的保障服務,與老年人實際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大多數老年人患有慢病,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體人口的3.2倍,慢病老人需要長期的、穩定的治療,花費較大,給醫保基金和所在家庭都造成了嚴重的壓力。但傳統商業保險對被保險人身體狀況要求較高,適合老齡群體健康保險產品明顯不足。健康保險具有“準公共屬性”,作為醫療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大力發展具有鮮明公益屬性和普惠特征的產品及模式。(記者 郭偉瑩)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