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談及日本近代史,伊藤博文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作為日本第一任首相(后來又三度組閣)和“明治憲法之父”,他直接推動了君主立憲制成立,奠定了日本近代政治體制的基石。不夸張地說,他是日本轉向富強的大功臣,但對鄰國來說又是災難:正是在他任內發動了甲午戰爭,強迫中國割讓臺灣,隨后又成為統治朝鮮半島的首任韓國總監,最終也因此被韓國義士安重根刺殺于哈爾濱。難以置信的是,也正因他在鍛造國家富強上的高超手腕,清廷在甲午戰敗后還一度考慮延聘他來中國主持朝政,挽回敗局。
然而,對這樣重要的人物,不僅我們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甚至在日本也頗受冷落。前些年去山口縣萩市,我在城外的一個角落里找到伊藤博文故居,游人寥寥,門可羅雀。雖然戰后他的頭像一度還上過1000日元紙幣,但近些年來日本無論是學界還是言論界,對他都評價甚低,著名歷史作家司馬遼太郎稱他只是個“沒有哲學的政略家、沒有思想的現實主義者”,而“政治上的完全的現實主義者不過是二流以下的政治家”——換句話說,這人依違兩可、極其務實,這有助于他達成目的,但卻因此缺乏人格魅力。
這倒也不算太錯怪了他,從他的一生來看,可以說是隨著形勢不斷變換立場的變色龍:他早年曾是狂熱的攘夷者,一度試圖潛入英國公使館附近刺殺洋人,后來卻又以“喜好洋風”著稱,甚至帶領大臣舉行化裝舞會,親自裝扮成威尼斯商人;西南戰爭之后,伊藤博文一度追隨獲勝的大久保利通,但在其死后又改變立場,贊成井上毅提倡的超然內閣主義,獲得了憲法制定者之名;等議會建立后,他居然又聯合了本應是死對頭的民權派自由黨,以此為基礎創立立憲政友會。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游走于藩閥政府、政黨、樞密院、宮中等政界各處,與昔日政敵大隈重信、陸奧宗光、星亨等人結盟,轉變速度之快之頻繁令許多人為之瞠目。
這不僅讓當時的盟友和對手困惑、憤恨,也為后世如何評價他制造了困難。司馬遼太郎說他“總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進行著調和”,譏諷他“到底是‘大政治家’,表現得十分靈活”,而研究近代史的領軍人物坂野潤治就坦白地說:“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了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面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歷史,也難以勾勒出伊藤博文的形象。”
在日本學者瀧井一博看來,伊藤博文并非沒有前后一貫的政治思想,他一生都致力于鍛造一個立憲國家,推動國民政治,融入近代化的“文明”潮流。只不過伊藤清楚地知道,要達成這一點,僅靠思想和理念還不夠,而需重視“實學”,力圖以此為媒介將官民統合起來,使民間的力量可以對接、灌注到國家政策層面,最終實現國族的富強。換言之,對伊藤博文來說,立憲國家這種文明的“國家形式”其實只是一個手段,是盛放國民政治的容器,而真正的目的是使日本在整體上獲得提升,與列強競爭。
近代意大利實現統一時,時任撒丁王國首相的阿則利奧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們已經創造了意大利,現在我們必須創造意大利人。”把這里的“意大利”替換成“日本”,恐怕也完全適用于伊藤博文的想法,也就是說,一個原本內部聯結松散的國家要完成現代化,政治上的統一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創造出合格的國民。
由此我們也能理解伊藤博文身上一些看似矛盾的想法與做法。他的確曾“攘夷”,但當他從英國留學歸來,上司威仁親王問他日本有什么東西需要改變時,他卻斷然回答:“所有一切。”這與其說是他態度翻轉為“崇洋媚外”,倒不如說是他清醒地意識到,要想應對列強挑戰、構建近代化國家,日本缺乏“可作為精神內部的‘機軸’而起作用的傳統”(丸山真男語),必須引入西方的全新機制。也就是說,“為了保存日本,必須改造日本”,這其實和“中體西用”的構想類似,引入的西方技術、理念,最終都是作為保存本國的手段,只不過伊藤博文的步子邁得更大、決斷力更強。
與此同時,這種“新瓶裝舊酒”的設想背后,其實又隱藏著傳統的政治理念。伊藤博文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初就強調每個人都肩負著國家的責任,“人心一致”才是興國的原動力,所有人都應擺脫原先的幕藩單位的意識,“去私而歸公”。他之所以推動落實明治憲法,就是為了利用這作為框架,將從天皇到平民的政治活動都予以制度化,從而動員、激發出全國上下的活力。
既然連國家的基本法也不過是行政的工具,那就毫不奇怪他將當時懷抱各種理念的知識分子鄙視為“蠢貨書生”了,把抽象理念當真才是誤國——包括當時一些人鼓吹的“愛國心”,他也不屑一顧,因為真正的愛國心“并非那種聳起肩膀怒目而視之物”,而是帶來國家富強的實用性意義。他嚴厲拒斥舊傳統,也是因為“昔之學問十之八九為虛學”,這種注重“實學”的傾向隱含著一種深厚的功利主義,即任何理念都得證明自身是“有用”的,否則不僅對國家無益,甚至有害。
雖然瀧井一博將伊藤博文的政治哲學看作是其“獨特的世界觀”,但耐人尋味的是,那其實與中國傳統上那種務實的權術十分近似:這個世上的存在是變動無常的,沒有一定的規則,因而必須“執一而守中”,不斷應變,隨時謀求最好的結果。換句話說,只要謀求富強的大方向不變,手段可以極其靈活,改變立場也是家常便飯,不足為怪。
在日本政治近代轉型的過渡年代,正需要這樣的人物。整個國家的各方面都半新不舊,更談不上有現代國民意識,看上去本應代表不同群體利益并追求各自政治理念的政黨團體,往往不可避免地夾雜著個人和小團體私利。實際上,直到今天,日本的自民黨政權內部仍是雜湊混合各派系,被戲謔地稱為“囊括所有票務的綜合百貨店”,議員們只是在這塊招牌底下,租借地盤營業的招租者,不分好壞,來者不拒。既然如此,那100年前伊藤博文試圖聯合對手,組建一個無所不包的政黨,也就不奇怪了——對他來說,那與其說是為了謀求某個抽象的偉大理念的實現,倒不如說是一個能充分代表所有國民利益的執政工具。
從某種意義上說,連他本人也是在自覺充當實現國家意志的工具,為了追逐富強,他可以不在意個人名聲,做一切在他看來有必要做的事。雖然在日本,可能不像中國的史觀這樣注重人物評價,但作為后人,當我們回顧其所作所為時,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現實主義政治的取向,既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埋下了后來日本走向失敗的根源。因為在他的愿景中,缺乏原則理念來制衡國家權力,其結果,當明治國家借甲午戰爭之機驟然崛起之后,即便是像他這樣老到的政治家,也逐漸無法掌控,最終只能任憑它在失控中走向自我毀滅。
《伊藤博文》
[日]瀧井一博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1 年 3 月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