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在創新方面的兩組數據令人振奮。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的10年間,中國創新指數在世界的排名由34位上升到12位,這標志著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8月31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表明,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近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增速比2020年加快4.4個百分點,已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從國際比較看,我國R&D投入繼續呈現大體量、高增長特點。
(資料圖片)
無論如何強調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都不為過。正是由于不斷的創新,我國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量子計算原型機、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凱勒幾何核心猜想等科學前沿領域取得的重大原創性突破也將會給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會。這些產業規模或許會以萬億級計算,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刻影響。
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都體現出創新是促進發展的根本支撐,也是強調要從創新中獲得支持發展的不竭動力。
過去的實踐表明,要繼續保持創新活力,關鍵還在科研體制建設、資金投入和人才效力充分發揮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工作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拿近期來說,今年元旦,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實施,將這一領域的改革成果全面上升到了國家法律制度層面;此前,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了修訂,重要內容是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盡可能賦予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人員。
在資金投入方面則需要更加多元化,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方面的主體作用。
數據表明,去年在R&D領域,企業投入經費占比為76.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穩固。今后,還要加強創新主體間的協同互動,在確定多方權益歸屬以及利益分配基礎上,加強產學研等創新主體間的深層互動,建立產學研協同治理的新模式及穩定長效的合作機制。
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尤其是要進一步完善在創新領域的利益分配機制。
過去多年間,在激勵科研人員積極性上出臺了很多改革措施,深化了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加強了科技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
上述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總則第一條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其中第33條規定:國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進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改革,探索賦予科學技術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制度。
數據表明,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73萬億元,遠超過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的2.8萬億元。這中間的投入、產出及利益如何實現合理高效的分配,是將來要探索的方面。
總之,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增強,從而有效支撐了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后這一支撐作用還會繼續增強。為此就要在科研體制改革、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方面出臺更多有效措施。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