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季度,銀行理財調整動作頻頻,近期已有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對旗下部分理財產品進行調整,主要包括下調業績比較基準、費率優惠、對現金管理類產品進行整改等。
(資料圖)
第一財經留意到,在利率下行、市場波動的背景下,今年以來,理財市場降溫明顯,全市場新發、在售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均呈現出下滑趨勢。普益標準研究員王杰向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市場利率仍處于下行通道,理財產品的收益或將持續“被動”下行,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的下降趨勢在年內已難以改變。
年內全市場持續遇冷
今年以來,全市場理財產品發行節奏有所減緩。根據普益標準最新披露數據顯示,2022年3季度全市場共新發了6675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405款。其中907款為開放式產品,5768款為封閉式產品。
發行遇冷之外,全市場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持續下降。今年三季度,全市場共有11625款理財產品在售,環比減少577款,其中開放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由去年年底的3.95%一路跌至3.74%;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由去年年底的4.24%跌至4.04%。
整體來看,理財市場在三季度延續下跌趨勢。王杰向第一財經指出,9月中旬以來,市場震蕩加劇,部分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價格出現明顯下跌,少數產品因凈值回撤幅度過大被投資者稱為“理財刺客”。季末收益表現欠佳,直接導致了今年三季度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再度回調。目前,市場利率仍處于下行通道,理財產品的收益或將持續“被動”下行,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的下降趨勢在年內已難以改變。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自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業績不達標的情況并不少見。今年以來,受到俄烏危機和美聯儲加息縮表進程加快,疊加局部地區疫情頻繁擾動等因素影響,國內穩增長進程受到一定影響,權益市場持續震蕩,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逐漸降低;同時,隨著債券市場持續低迷,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進一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現金管理理財整改過渡期進入倒計時,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整改步伐明顯加快。近期,中郵理財、招銀理財等多家公司發布公告,宣布調整旗下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比例、申贖規則、估值方法等。
第一財經留意到,自成立以來,全市場存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持續下行。王杰認為,隨著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整改的不斷深入,該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逐季走低,截至2022年3季度末,全市場存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已不足2.50%,但相比貨幣基金仍有一定優勢。
理財子公司亟待破局
市場遇冷之下,理財子公司今年新發產品規模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9月,今年理財子公司共發行理財產品5429只,占所有機構的26%,發行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發行總規模為2.18萬億元,占所有機構的67%,發行規模同比下降22%。
同時,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出現明顯下滑。今年三季度,理財子公司有4313款理財產品在售,其中2742款為開放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72%,環比下跌0.02個百分點;1571款為封閉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4.33%,環比下跌0.08個百分點。
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在售數量及其業績比較基準走勢
來源:普益標準
不僅如此,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破凈數量、規模也出現上升。2022年三季度,理財子公司產品的破凈規模先降后升,于9月末達到4061億元,全部銀行理財子的破凈率達到6.7%。7-8月,理財產品負收益數量占比及規模呈下降趨勢,9月反彈上升。截至2022年9月末,今年以來收益為負的理財子數量占比21.5%,規模上升至1.16萬億元。
事實上,進入四季度,仍有多家銀行及旗下理財子公司下調業績比較基準。第一財經梳理發現,10月以來,招銀理財、光大理財、交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紛紛下調旗下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部分產品的業績基準下限下調幅度甚至達到60個基點,有的產品業績基準已是年內第3次下調。
與此同時,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公司也在近期對旗下理財產品進行了費率優惠,調整的費率多為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以及托管費,甚至有部分產品費率直接降為0。
從目前來看,下調業績比較基準的大多為固收類理財產品,部分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有所下調。據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從銀行理財公司新發產品的破凈情況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固收類產品破凈占比偏高,占比69.01%。
王紅英分析稱,今年以來,在股債市場遭遇大幅震蕩、可轉債高位回調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以債券等債權類資產打底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受到了一定干擾。在此情況下,理財公司容易通過下調業績基準,進一步降低投資者預期。未來,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有下行空間,銀行理財業績比較基準及費率仍有下調可能。但從長期來看,全市場行情將漸趨穩定,但趨勢性的機會還需要繼續等待。
普益標準認為,對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來說,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可能會影響客戶對收益的預期,并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意愿,對此,銀行及理財公司應做好投資者的教育和解釋工作,避免投資者將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等同于實際收益的下降。另外,投資者不應過分關注業績比較基準和費率的下調,而應根據產品的風險等級、投向等因素,結合歷史運作情況和自身投資風格,合理選擇理財產品。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