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2年11月17日下午,2022年可持續發展ESG與藝術賦能品牌論壇在上海波特曼麗嘉酒店舉行。ESG是目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企業評估模式,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
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媒體人、藝術家和知名企業界人士圍繞企業營銷生態、商業內生動力、可持續發展消費觀、ESG與藝術對品牌的賦能等話題,進行了多維度探討。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梳理了ESG的前世今生,他提出,過去企業把污染治理視為企業的一個成本——污染治理成本,而今環境治理的能力是企業治理能力的一個顯著標桿。他指出,ESG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快,企業越來越多注重ESG,通過這么一套評價體系來提升企業的形象,提升企業的治理能力,包括去提升企業在消費者中的選擇。他認為企業ESG應該并且可以與國家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共振,提出應基于“區域—行業—供應鏈”的發展共同體、涵蓋“水平指數—差距指數—進步指數”的評價體系,構建ESG的中國范式。
知名科普作家、ESG記者勞佳迪根據長年的調查采訪,就不同行業ESG實踐樣本進行了剖析。她認為螞蟻森林是一個很好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案例,它鼓勵用戶去做一些低碳的行為,積攢了足夠的綠色能量,它就會找機構去沙漠里種樹。她也指出,雖然這個邏輯很簡單,但并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種什么類型的樹?這片土地可以承載多少樹?這些問題都需要拿出科學依據,才能證明它是一個減碳的項目。談到騰訊99公益日的大象食堂項目,她提出疑問:如果直接把動物保護區做成一個食堂,動物是否會喪失自己的原始習性?動物保護到底是為了讓動物不要消失,還是為了讓它保留自己的原始習性呢?與此同時,她也認同這兩個項目都把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議題拉近到公眾面前,通過網絡平臺達到互動、交互的目的,從關注度來說是很成功的項目。
此次論壇不僅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重視藝術賦能下的多維生態復原,倡導和鼓勵聚合行業資源、拓展藝術邊界、賦能商業的可持續發展。藝術家們就“Z時代藝術賦能可持續商業”等話題做了分享和探討。
上海開美美術館館長兼聯合創辦人呂美儀介紹了藝術界關注環境保護的案例:2021年的上海雙年展主題是“水體”,通過8個月的展期,告訴公眾這個地球是通過水聯結在一起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跟上海當代博物館也合作了一個名為“樹,樹”的展覽,通過繪畫、裝置、影像等作品傳達人類對自然的敬意;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將脫離冰蓋的冰塊帶到觀眾面前,讓觀眾親眼見證氣候變暖造成的后果,他還在美術館里制造人造太陽,短時間內吸引到四五十萬名觀眾,前往美術館“曬太陽”。呂美儀對此評價說:“我們現在的環境已經改變到人類需要在美術館里面去體驗人造太陽了嗎?這值得大家深思。”
論壇同時還舉辦了小型展覽“洄游《ECO Space》——關于材質的循環想象”。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