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張江企業華領醫藥(02552.HK)的華堂寧®獲得上市批準,從2012年該新藥研發項目啟動至今已經歷十年時間。這也是上海今年獲批的4個I類國產創新藥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上海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張江是上海生命科學發展最具代表性的領域之一,已培育的I類新藥上市數量近全國三分之一,擁有在研藥物品種超過800個,I類新藥占比超過50%。
而張江乃至上海對于生物醫藥的發展不只瞄準了原創藥。根據《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將瞄準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張江研發+上海制造”行動。
對于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化的重要承載地——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來說,下一步將瞄準哪些重點?
聚集全國三分之一的新藥
2010年以前,中國還沒有完整的創新藥產業,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幾乎空白。10年之后,創新藥已發展為中國醫藥行業最活躍的一股力量。其中的一個關鍵節點,是2000年前后跨國研發中心的聚集。
1994年,羅氏制藥作為第一家跨國藥企入駐張江,開啟了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序幕,繼羅氏之后,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禮來等跨國藥企研發中心先后落戶張江,張江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網絡重要節點。
最初在羅氏工作的華領醫藥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陳力說,上世紀90年代就在張江布局的羅氏,2005年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條件還比較艱苦,比如實驗臺、實驗室的設計都要從零開始做,而等到十年之后,自己開始創辦華領藥物的時候,浦東張江已經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最具生命力的產業園區。
在這個階段(2005~2011年),張江生物醫藥也迎來了第一個收獲期。在2008年啟動的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中,張江園區的企業和科研院校等共承擔99項,占上海172項的58%,占全國970項的10.2%。重大專項期間,張江誕生了多款I類首創新藥。也為后續2011年開始的本土龍頭研發中心為主的發展打下基礎。
目前,將生物醫藥作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上海,產業發展已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數據顯示,2017至2021年,上海共有15個創新藥獲批上市,440個Ⅲ類醫療器械首次獲得注冊證,48個創新器械產品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截至今年10月,上海共有143個I類創新藥獲批進入臨床。
2022年上海新增獲批的4個I類國產創新藥,其中三個來自張江企業,分別是瓔黎藥業的(抗癌新藥)林普利塞、復宏漢霖的(抗癌新藥)斯魯利單抗注射液、華領醫藥全新機制的(糖尿病治療)原創新藥多格列艾汀片(華堂寧)。
其中在中國首先上市的全球首創新藥華堂寧,由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研發并持有、上海迪賽諾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受托生產,是張江研發、上海生產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推動創新研發成果快速上市的成功案例。
陳力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年創業成功離不開上海的獨特優勢,首先,張江聚集了很多全球知名藥企、多家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一般稱為“生物醫藥研發外包”)、中國當地制藥公司;其次,有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上海藥物所、安評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及國家平臺。
陳力說,如果沒有“十二五”“十三五”重大專項的支持,沒有上海市推動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實施,沒有張江提供的創新產業環境,就無法實現華堂寧中國新藥創制這一重大突破。
作為最早一批來張江工作的高層次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藥物化學家陳凱先也見證了張江整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他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上海生物醫藥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的面貌,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方面是作為創新思想、創新成果的策源地作用,在全國的引領地位越來越凸顯;另一方面,世界級產業集群崛起,顯示出它的發展勢頭,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呈現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還要加強原始創新。
他表示,從我國整體來看,國際新藥研發的水平中國已進入第二梯隊,從研發新藥數量的比重來看,中國在第二梯隊國家中名列前茅。但是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原始創新藥還較少,“上海生物醫藥目前需要有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要原始創新也要本土產業化
除了創新藥,“十四五”期間,上海對生物醫藥的目標,是努力實現產業規模倍增至1.2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要達到2400億元。
一方面是傳統優勢園區空間承載能力下降、生產生活成本上升等問題日益凸顯,企業外溢傾向明顯。另一方面,傳統優勢園區周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的新生代園區,具備極強的空間承載能力,且生產生活成本較低,在承接產業轉移層面具備諸多優勢。在吸引龍頭企業落地,進而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地的同時,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為推動產業發展所作的配套也在發生變化。
為此,上海的產業部門也制定了覆蓋“研發+臨床+制造+應用”產業鏈的政策舉措,推進“張江研發+上海制造”行動。在制造環節,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去年把產業化基地放在了張江創新藥基地的奧浦邁(688293.SH),是張江本土成長起來的細胞培養基領域企業,該公司董事長肖志華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生物醫藥本身是個高附加值、污染非常小的產業,每年我們出來的創新藥也很多,我們現在也在提倡能夠在張江研發,在上海生產。
上海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建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姚春軍對第一財經介紹,這幾年迎來了新藥的爆發期,整個張江區域從園區到科學城轉變過程當中,產城的融合有了很大變化。“2019年啟動規劃的時候,布局了雙核多節點的商業布局。整個前期的策劃、土地儲備也好,包括未來一些商業體的對接也好,也在同步開展。”
而對于創新成果的轉化,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自2019年揭牌以來,承接的正是高端創新藥的產業化任務,據最新規劃,到2025年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預計新增產業化空間可達200萬平方米,預計產值可達300億元,基本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創新藥產業基地。
去年6月22日,復星凱特的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正式獲得批準,這也是中國首款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早在2019年12月,近1萬平方米的復星凱特首個CAR-T產業化生產基地就在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建成并正式啟用,為產品的商業上市做好了準備。
復星凱特首席技術官楊曉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產業生態來看,最初國際醫藥公司基本上總部都在上海張江,所以當時復星和凱特要建立一家合資公司,首先就選擇了上海。
“藥品需要在國內產業化,我們合資公司的建立運轉快速,生產基地能夠落地在張江產業基地,同時在國家申報這一塊,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非常短的時間里,相對于其他的創新藥,我們平均的水平來講,大大縮短了批準的時間。”楊曉明說。
如何承接創新藥的生產,姚春軍舉例稱,復星凱特的落地,當時是要快速商業化,他們還有上市的需求,因此從空間需求上,如果重新拿地建廠時間就過長,那么我們就在其他企業的空間里釋放了一塊物業空間。
“這幅土地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原則上是不能對外出租的,那么我們也跟這家企業商量和協商。”他說,整個科學城不管是從前期服務、招商服務還是整個項目落地以后的運營全過程服務,“招商力量服務團隊都是有所整合的,而張江創新藥基地主要側重的是項目產業化的落地。”
未來要瞄準哪些重點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數據翻番,產業規模從2019年的383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7617億元。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前三季度產業規模仍有4.6%的增長,規模達6166億元。
隨著行業的日趨成熟,生物醫藥企業的估值泡沫也在逐漸擠出,在此背景下,產業發展下一步應該瞄準哪些重點?
姚春軍說,從基地來說,未來將重點布局小分子靶向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免疫療法及小核酸藥物等幾個領域。“針對一些對標國際的新興產業,我們去做一些布局,同時在整個生命健康的產業鏈上,也在優化產業基礎的環節,比如細胞培養基,還有CMO、CDMO的一些平臺建設也在啟動,既起到了加速轉化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土地集約利用的這么一個目的。”
肖志華則認為,需要加大基礎研究轉化速度,并有聯結各類要素例如基地這樣的平臺。
“過去10年是中國生物醫藥高速發展的10年,而上游產業鏈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能不能形成不僅能實現國產替代,同時能夠出海成為國際品牌,未來10年的發展需要有這樣的一個國際視野。上海浦東就是一個最好的連接國際的地點。未來這些年我們需要從政策、人才、土地,整個產業鏈里互動起來。如今研發有,產業化也有,上游產業鏈的原料、CDMO都有,這樣能夠大大加快研發。”
對于生物醫藥領域提到的“資本寒冬”,在他看來長遠地說并不是一件壞事。過去生物醫藥企業估值很高,大批藥同質化嚴重,所以從內卷角度來說,確實需要把泡沫給擠一擠,讓一些優質的公司能夠存活下來。畢竟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可能一路高歌猛進,還是會有周期的。
楊曉明則認為,現在生物醫藥領域實際上是進入到了下一個發展階段,真正的創新藥才能夠勝出。“中國真正的生物制藥,也就10年前才開始發展的。現在就面臨著一個問題,還是按照原來的、做別人的后期的跟進,那么企業不賺錢。藥品既然要創新,不能只在中國叫創新,要全球創新,這樣才能夠打入到國際市場。”
上海也對生物醫藥的下一步發展提出更明確的要求,11月21日,上海市公布了《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或引進100個以上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重磅產品,培育50家以上具備生物醫藥研發、銷售、結算等復合功能的創新型總部。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