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27日,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有關情況。上海市副市長劉多表示,為進一步增強科創集聚區“科技屬性”,更好發揮引領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創新“核爆點”,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上海聚焦重點、靶向發力,研究制定了《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這個方案在今天正式發布。
目前,“大零號灣”已建成投用高能級科創載體18個,入駐硬科技企業3000余家,一大批創新中心和成果項目相繼落地,開放式科創街區初具規模。但對照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大目標,對標國際標桿科創區域,仍要不斷優化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切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劉多表示,《建設方案》堅持國際視野,聚焦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立足區域實際,提出一系列重點任務舉措,可以概括為“3+3+5”:
第一個“3”是明確三個階段性目標。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術企業達600家以上,估值億元以上企業70家以上,高層次人才和高能級科技企業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質量產業集群和高品質創新生態,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至2025年,“大零號灣”基本建成,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家以上,區域產值規模達千億元級,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
至2035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戰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實,產出一批具備全球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形成萬億市值的高技術企業集群,全面建成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創成果豐富、成功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創新策源高地。
第二個“3”是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區。其中,“C”是核心策源區(Core),以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創新資源和高水平的創新能力,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源頭支撐。“T”是成果轉化區(Transform),以滄源路、劍川路為主軸,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以及師生“硬科技”創業。“O”是開放創新區(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濱江等區域,重點承接成長壯大的企業溢出和加速服務。
“5”是積極落實五大行動計劃。包括22項政策舉措,一是創新策源功能強基行動,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創突破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批功能型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好龍頭企業的創新主體帶動作用。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