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作為知名的國際關系理論學家,83歲的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沒有在闡述理論上多費口舌,卻津津樂道地討論起了宋遼史。
艾利森曾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的院長,他還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當然僅從西方歷史中汲取養分顯然不夠,艾利森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他在研究了中國歷史后,發生在千年之前的澶淵之盟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這真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也十分契合他對 “競爭性伙伴關系”的期待。
艾利森說:“盡管在某些領域是競爭對手,但我們有100個理由來解釋,中美兩國可以在相互合作中受益。”他舉例表示,在2008年,中美兩國協力合作阻止了金融危機的蔓延,否則當時大家都會經歷一場全球性大蕭條。如今,中美兩國可以在很多領域進行深入合作,比如當前的流行病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
艾利森在哈佛大學教授國際關系已有50多年,至今依然活躍在學術界一線。同時,他的影響力并不局限于學界,除了他的學生很多成為美國政要外,他自身也曾在美國政府中任職,在里根總統時期,他曾擔任美國國防部部長特別顧問;在克林頓政府中,擔任過主管政策和計劃的助理國防部部長。
艾利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歷史研究者他明白,歷史事件不會雷同,但是通過研究歷史,可以理清頭緒,獲得靈感和啟發,甚至為當下的事態提供決策建議。
他表示,北宋和遼國通過談判達成了澶淵之盟,為北宋帶來了120年的和平。他明白澶淵之盟或許在中國史學界有所爭議,但回顧這120年,也是北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
艾利森進一步分析道,在澶淵之盟后,北宋和遼國在某些領域依然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但在其他領域他們成為了非常親密的伙伴。
其實,當代很多學者從國際關系的角度重新闡述“澶淵之盟”,如歷史學家黃仁宇在書中就寫過:“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力量的平衡。”
在采訪的最后,艾利森引用了著有《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的一句話:“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一流智慧的標志。” 艾利森略停頓了一下,然后說:“這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挑戰”。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