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狂飆》帶火了嶺南小城新會,新會特產陳皮也受到追捧。
事實上,新會陳皮不僅是一種傳統的食材和藥材,近年也被一些人賦予金融屬性,成為投資產品,只是其間有不少人踩了坑。
第一財經記者在新會調查發現,有別于真正的期貨等金融投資產品,當前的新會陳皮投資缺乏規范,存在投資風險。當地有意在強化和規范陳皮的金融屬性方向有所作為,但當前尚在摸索階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幌子與風險
近年來,陳皮的收藏價值逐漸被炒家看中,成為資本或者熱錢炒作的對象,尤其是新會陳皮的炒作之風更甚。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以及百度等平臺上,也出現大量人員結合《狂飆》的熱梗講解新會陳皮的投資和收藏價值。
在百度上,一位名為“陳皮收藏家”的作者稱:“新會陳皮在國內的市場空間巨大,可養生、可收藏、增值潛力極大,是當前抵御通貨膨脹壓力比較好的投資選擇之一。”
“十年前我家要是囤積那么多陳皮,早就發家致富了,也不至于深夜直播賣陳皮。”5月10日晚間,一位博主調侃道。這位博主的推薦照片上,背景是一堆陳皮,并打著醒目的字眼顯示“我的養老計劃,每年收藏一批”。
而一份關于投資陳皮而發生糾紛的案件裁判文書稱,陳皮的價值并非存放時間越久,價格越高,“時間長了,陳皮也會有損耗,會影響陳皮的最終價值。陳皮的價值也受果皮產地的影響。陳皮價值和陳皮的品種以及保管存放的條件有密切關系”。
“這么多年來,我認識做陳皮投資的,除一些渠道、品牌商之外,普通的消費者幾乎沒有一個可以通過陳皮投資賺到錢,全部都是交學費。”新會本地一位陳皮經營戶告訴記者。
在江門市新會陳皮村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陳皮村公司”)董事長吳國榮看來,新會陳皮產業每年的價格增長不確定,“民間假冒偽劣的陳皮太多了,急功近利的投資者往往容易上當受騙”。
據了解陳皮投資的人士介紹,某項目承諾最低15%的年化收益、每季度分紅,并且有回購方案,但最終未能持續支付分紅,也未能實現回購。“當時項目方以微信群眾籌的形式,給投資人進行推介,有意向的可以進行投資,然而項目到期后未能兌現,一眾投資者才陸續發起訴訟。”
在新會本地從事陳皮收藏多年的一家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很多以投資陳皮為名義的項目中,“陳皮”只是一個幌子,往往都不會持續很多年,都會在中途結束,往往在拋出認購方案之后3年左右就開始快速回購,而不是外界所想的“持有時間越長越值錢、越賺錢”,“這類大部分是假皮,因為假皮一旦存放了五六年基本就沒有香味了,所以他們一定要趕在兩到三年內回購回來,再變賣‘脫手’,否則全砸在自己手里了。”還有一種更為惡劣的,項目持有的陳皮量遠不足“發行量”,根本無法真正實現實物交付。
新會當地行業人士李能(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陳皮投資關鍵是要有人承接轉手,而往往沒那么快可以找到“接盤方”。并且,對方要收貨的話,需要了解溯源的全過程,有的企業并不太愿意給客戶看貨物。
新會本地的陳皮經營戶劉明(化名)告訴記者,新會陳皮市場魚龍混雜,主要是現在假皮太多,因此真正的新會陳皮投資者多在每年第四季度,親自到新會當地了解采收、加工、倉庫封存等各環節情況,整個收儲鏈條十分謹慎。
在一位金融投資行業人士看來,新會本地陳皮投資,與基金、股票等不同,投資陳皮是有實打實的實物,但缺乏第三方機構的有效監管和約束機制,這也有可能帶來投資風險。
目前,新會加強了陳皮投資的金融監管力度。據新會當地陳皮行業協會前不久在微信群內給所有會長、理事、會員下發的一則通知稱:接區金融局通知,為防范非法集資風險隱患,請各單位自行排查,如企業、個體工商戶名稱和經營范圍中包含“金融”“交易所”“交易中心”“理財”“財富管理”“股權眾籌”等內容或字樣;企業宣傳材料中有“固定收益”“高額回報”“高收益”等字樣或內容,請向秘書處報備。
標準難建
新會當地也想在深挖新會陳皮的金融性方面有所作為,同時完善標準,但這并非易事。
在陳皮投資以及金融方面,一個值得關注的動作是新會正謀劃開設陳皮交易所。
“陳皮交易所目前還處于前期籌劃階段。”江門市當地政府部門相關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地方也比較謹慎,因為太多的制假、摻假行為,“這里面水比較深,不容易去做這件事”。
在陳皮交易所的建設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是陳皮交易標準監管倉的建設。“如果要掛牌陳皮交易所,需要政府部門批準,而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要建設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監管倉,全部是閉環運行,且大家可見。”當地陳皮企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監管倉的作用就在于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監管的倉所,市場價值逐年增長的陳皮必須在那里,才能保證客戶的貨物真實來源。”李能表示,比如一批新收的新會陳皮,需要進行產地和年份溯源,就要追溯到采摘、開皮以及運輸等環節,而這整個過程都要有監管,都要在大數據監控下,通過我們溯源之后,才能進入共同的監管倉。
目前,新會陳皮公共監管倉建設單位,當地政府共發了5塊牌照,分別是廣東新供銷新會陳皮有限公司、江門市麗宮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陳皮村公司、江門市新會區匯藏陳皮投資有限公司、江門市新會區泓達堂茶業有限公司。
“現在做監管倉的話,首先前置的環節就是要制定陳皮倉儲標準。”李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要知道,新會陳皮投資涉及整個陳皮產業的采收以及倉儲運輸等全鏈條,因此這就導致在陳皮的每個生產、儲存以及銷售環節,要有可追溯的記錄。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獲悉,目前這5家持牌公司制定的都是自己企業的標準,而非行業標準,因此業內缺乏統一“共識”,大家在交易的同時,依然要雙方要再次確認產品質量。
這些標準的不一致包括開皮和倉儲等方式的不同,比如有的企業是用干倉的儲存方法,而更多企業則用濕倉儲存,因為可以加速柑皮的陳化,但會對柑皮內部成分造成破壞。
事實上,新會陳皮最初僅是一款農副產品。在李能看來,農產品自身除了沒有可行的產品標準以外,其交易過程也沒有標準,導致市場產品質量混亂,“所以這背后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一個機制能夠完善,有了規則之后才能做這件事”。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