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地基打得牢,大廈才能建得高。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和根基,加強基礎研究不僅是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然而,要讓科研人員保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需要一個更具創新性、更高自由度也更便利化的體制機制。
5月13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上海首批“基礎研究特區”之一——復旦大學。于2021年在全國率先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正是上海市政府《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的創新舉措。
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表示,上海首批“基礎研究特區”包含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市政府每年向每個特區投入2000萬元,持續5年;三家單位以不少于1:1的經費比例共同投入。第二批基礎研究特區計劃現在也已啟動,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成為特區,每家單位每年將獲得1000萬元資助,持續5年。
目前,上海的6個“基礎研究特區”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或國家重大需求,根據自身學科優勢遴選項目,探索更適合基礎研究特點的管理制度,力爭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對上海而言,在全國率先設立這類特區,目的即依托當地基礎研究優勢突出的機構,賦予特區充分自主權,支持特區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探索科研組織管理機制創新,營造更適合基礎研究的小環境,從而引導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從事前沿探索。
“原來這些項目更多是申報性的,通過基礎研究特區項目,高校可以自主支持青年教師開展研究,流程更便捷,并由同行專家來評估研究價值。”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曉創提出,基礎研究特區計劃的關鍵在于“選好人、選好問題”,重點支持具有原創思想的青年科研人員,鼓勵高質量基礎研究科學問題凝練和提出,比如聚焦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不拘泥于研究工作基礎;著重以科學問題的提出,以及可能取得的基礎原創突破為考量。
作為特區計劃入選者,芯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劉春森坦言,青年教師處于科研創新的黃金年齡,既有沖勁也有時間和精力,然而因為缺乏經驗和履歷而難以獲得大項目的支持,招生也更加受限。基礎研究特區計劃的推進,讓他拿到了入職教師崗后的第一個項目,也是第一個金額超百萬、長達5年的穩定項目。借助學校和制度方面的相關支持,他也被快速認定為了博導,有了在基礎研究領域施展拳腳的更大空間。
在他看來,特區計劃針對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布局自由探索不限技術路線,不設硬性考核指標,而且給予長期穩定資金支持,給了像他這樣的科研人員安心、耐心、潛心研究的環境。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