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宅經濟”成為新商機,但消費糾紛卻還是老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霸王條款”泛濫,經營者濫用“最終解釋權”。
據介紹,“霸王條款”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在合同或卡面中明確注明“一經售出,概不退換”、“本店保留對此卡的最終解釋權和修改權”等內容;二是經營者濫用“最終解釋權”,對未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內容任意解釋、強制消費、增設優惠條件等。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法官付瑞潔表示,“霸王條款”與“合同制定不規范”相伴而生,因合同缺失、內容模糊不清、雙方地位不平衡等,導致預付卡市場中“霸王條款”普遍存在。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助理竇磊認為,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消費合同糾紛涉及的普遍性法律問題,將主要是在受疫情及疫情防控措施影響導致消費合同履行障礙或履行不能的情況下,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如何分擔責任,能否引用不可抗力條款或情勢變更條款變更或解除合同等。
例如,好不容易下單成功,商家卻以疫情不能及時配送為由,單方面取消訂單。對此,《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約條件的,用戶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并提交成功,合同成立。在用戶支付價款后,雙方即成立買賣合同關系,電商單方解除合同是不可取的,構成違約。
同時,專家表示,電商不能及時配送商品甚至私自取消訂單,反映出電商平臺存在商品供應不足、配送騎手人員不足、商家超負荷接單等問題。疫情之下,這些問題難以短時間解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治理亂象與權益保護要并重。”竇磊表示,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有效化解消費合同糾紛,妥善保護消費者權益,一方面要正確適用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條款及誠實信用原則,引導經營者和消費者善意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要依法從速打擊哄抬物價、虛假宣傳、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治理市場亂象,維護市場秩序。疫情期間,若遇商家哄抬物價,消費者可據此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合同。
如何才能有效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專家建議,消費者的合同內容要留痕,主張維權要及時。盡可能以紙面合同、會員卡片、微信、電郵等方式留存合同內容,明確雙方權責,留心格式條款。對已付款項、剩余服務、服務方式變更等合同履行情況,以雙方確認的內容及時記載留存。(李萬祥)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