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嚴峻時刻,有一些人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產生了擔心。為此,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組織業內專家進行了反復比較和認真研判,一致認為,我國糧食供應充足,消費者超用量囤糧完全沒有必要。
目前糧食庫存充足
我國糧食庫存分為儲備庫存和商品庫存兩大部分。儲備庫存又分為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兩類。中央儲備歷來就有,只是在建國以后不同時期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改革開放以后,實行糧食商品化、經營市場化改革,開始著手建立適應市場化要求的新型糧食儲備體系。199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專管的國家糧食儲備局,2000年成立了中儲糧總公司。在2008年世界性糧食危機之后,黨中央、國務院因勢利導,建立健全了地方省、地市和縣三級地方政府儲備,形成了以中央儲備為主導、省級儲備為支撐、市縣和企業及社會儲備為基礎的現代糧食儲備體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市場穩定器和保供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從國情和糧情出發,堅持實行糧食省長負責制,嚴格要求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糧食主產區儲存三個月、主銷區儲存六個月、產銷平衡區儲存四個半月的儲備數量,從體制和政策上切實保障地方糧食安全和應急供應。
糧食商品庫存也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糧食貿易、加工和飼料企業用于市場流通、貿易、加工和飼料用糧,隨行就市,機動靈活。各類糧企主要依靠千百萬糧食經紀人走村串戶為其收購、匯集糧源。二是國家為保障農民增產增收,出資委托糧企托市收購的臨儲糧,由國家根據市場供求形勢,指令有關國家級糧食批發市場公開拍賣投入市場。這部分托市糧每年的收購量都很大。
據統計,2019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期末總庫存約為2.8億噸,稻谷的庫存銷售比為86.2%,小麥為91.1%,玉米為39.9%,其中稻谷、小麥兩大口糧的期末庫存量均超歷史最高水平。
糧食增產潛力巨大
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6.64億噸的新高,其中谷物總產6.14億噸,同比增長0.6%,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74公斤,高于世界人均400公斤約74公斤,即接近150斤,這是了不起的成就。糧食持續增產將為糧食供應提供牢靠的實物保障。
一是糧食增產有后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持續快速增長,相繼躍上了三、四、五、六億噸4個大臺階,現已連續五年總產6億噸以上,積蓄了巨大的增產潛力。
二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糧食主產縣可以發揮關鍵作用。我國糧食生產集中在從東北到海南的中東部地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出巨資建設了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大商品糧基地,同時確定了800多個糧食主產縣,都將在未來糧食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
三是農糧科技進步將為增產提供強力支撐。我國農糧科技進步對糧食產業的貢獻率,已從改革初期的2.7%上升到2018年的58.3%。例如在良種培育方面,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震聲的雜交小麥、李振海的雜交玉米,加上許多地方培育的良種一起推廣和應用,對三大主糧的高產豐收,切實發揮了第一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今后,隨著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科技對于糧食增產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流通市場貨足價穩
改革開放以來,逐步恢復和健全了門類齊全、功能完備、覆蓋全國的糧食市場體系,現貨、期貨、批零、股市、金融各司其職,為保障糧食供應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例如,國家定點銷售和區域性銷售的十個現貨批發交易中心,鄭州、大連兩個國際化糧食期貨市場,以成品糧油銷售為主的城鄉超市和集貿市場,遍及全國城市的電商、網購和門到門的物流配送,一批糧油大型骨干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等。最近在A股市場上,一些糧食類個股曾多次漲停,證明糧食金融在投融資市場上,為發展糧業發揮著杠桿作用。
近年來,世界糧食相對過剩,國際市場糧價持平,對于我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糧食資源發展自己十分有利。國家出于保護農民增產增收的意圖,堅持托市收購,形成了國內糧價高于國際糧價的價格倒掛,國家糧食庫存處于飽和和糧食供應階段性過剩。這種供過于求的態勢,也使得國內糧價水波不興,平穩運行。盡管疫情蔓延會產生不利影響,但總體上還掀不起大的風浪。
糧食加工能力強
迄今,我國列入統計范圍的糧食加工企業的日加工能力,稻谷為30億斤即150萬噸,小麥為16億斤即80萬噸,可充分滿足14億人每天的米面需求。2008年以來,國家責令各省政府層層制定和落實了保障本地糧食安全的應急預案,建立了應急響應機制。現在,被國家確定為保供協作機制的37家重點骨干糧油加工企業已全部復工,被列入全國5388家應急加工企業已有4649家復工,達到了日加工稻谷48.7萬噸、小麥46.5萬噸的能力。中糧集團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米、面、油加工全面發力,中儲糧集團公司等國有糧食企業積極復產,持續為保障供應、穩定市場做出貢獻,河北省五得利集團等民營企業,抗疫以來也一直堅持生產。最近又有許多企業陸續復工,滿足居民口糧米面油供應毫無問題。
國際糧源多元化
我國不僅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進口國和消費國。2017年,我國進口糧食曾達到1.3億噸的峰值,近兩年有所下降。2019年我國進口為11144萬噸,其中,大豆8851萬噸,占進口總量的79.4%,小麥349萬噸,稻谷255萬噸,玉米479萬噸,其余為大麥、高粱、谷物粉和雜糧豆類。
從糧食對外依存度分析,大豆最高。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達1810萬噸,創歷史新高,但只占年消費量的17%,大豆對外依存度仍高達83%,必須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峰值為9553萬噸,2019年為8851萬噸,比2017年下降了702萬噸,降幅為9.3%,支持了國產大豆發展。2019年我國稻谷對外依存度1.8%,小麥為2.3%,進口大米、小麥主要是為了品種調劑,這兩大口糧綜合起來約為2%,影響甚微。
我國大豆雖然對外依存度高,但國際上大豆生產和貿易格局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本世紀初當我國開始批量進口大豆時,巴西和阿根廷都不是大豆主產國。隨著我國大豆進口逐年快速攀升,也促進了這兩國大豆生產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巴西,大豆產量已連續3年超過1億噸。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9年美國生產大豆1.24億噸,巴西1.17億噸,阿根廷5500萬噸,中國為1810萬噸。在2019年我國進口的8851萬噸大豆中,產自美國的為1695萬噸,占17%,較上年下降近一半;巴西為5767萬噸,占65%,已取代美國成為我國進口大豆第一來源國;阿根廷為880萬噸,占10%;巴、阿兩國共計為6648萬噸,占75%,而且這兩國都有巨大的增產潛力,滿足我國進口需要不成問題。
此外,2019年還進口了953萬噸食用植物油,較2018年增長了51%。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仍然在國內居民生活的巨大需求。我國把大豆按糧食統計,而國際上把大豆當做油料。我國進口大豆的直接目的就是榨油,同時把榨油的副產品豆粕作為生產各種飼料的原料,比單獨進口大豆油和豆粕節省費用,效益更好。
還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適度進口糧食,實際上是進口了生產糧食的耕地和淡水兩大稀缺資源。我國人均耕地僅1.3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這兩種資源匱乏,是我國下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戰略目標的重大制約因素。
補上短板再出發
專家們指出,這次我國抗疫之戰,既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社會組織好和行動能力強的優勢,也暴露出了糧食行業一直存在的一些短板。例如,糧食生產、貿易、加工、物流等,小而散,管理粗放,運營成本偏高,科技含量較少,集約化程度不高,規模經濟效益差,電商、網購、物流配送等新業態發展很不平衡,許多糧企缺乏核心競爭力,尚未真正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全產業鏈,等等。這些短板,亟需在繼續深化改革中逐步填平補齊,完善創新。今后,應著力打造我國糧食的新型航空母艦和聯合艦隊,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培養出具有國際戰略眼光和現代企業精神的糧食行業領軍人物,實現振興糧業,保供促安全、謀糧惠民生的宏愿。
專家們認為,這場新冠病毒傳播208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幾乎無一幸免,我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經歷了嚴峻的考驗。糧食行業全體同仁,必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精誠團結,共克時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