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地方耕地撂荒確實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既與田塊本身種植耕作條件差有關,也與經營主體自身的具體情況有關。盡管撂荒所占比例很小且多是季節性,但仍要高度重視撂荒背后的原因。糧食生產并非高枕無憂,要時刻繃緊耕地保護利用這根弦,從產業效益角度尋求解決之道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要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加強糧食市場價格監測和監管。眼下,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節。此前,因為種糧效益低,有的地方出現耕地撂荒現象。筆者認為,盡管撂荒所占比例很小且多是季節性,但仍要高度重視撂荒背后的原因。糧食生產并非高枕無憂,要時刻繃緊耕地保護利用這根弦,從產業效益角度尋求解決之道。
我國幅員遼闊,耕地資源稟賦差異大。總體看,耕地撂荒現象在東北西北一季作物區很少出現,主要在南方一年兩熟作物區,大多數是季節性撂荒,不是全年撂荒。撂荒的田塊大多是低產田塊,分布零散或是低洼易澇,這些田塊水利設施差,沒有機耕道,機械無法作業,大戶不愿流轉,小戶種植積極性也不高。
究其原因,既與田塊本身種植耕作條件差有關,也與經營主體自身的具體情況有關。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種糧效益低、生產成本高、自然風險大等問題逐漸浮現。部分工商資本下鄉種田,重短期利益,輕長期經營,容易出現經營不善,難免中途棄耕。個別種糧大戶片面追求土地規模,貪大求快,導致資金緊張,也可能退租或縮小規模。
穩糧食首先是穩面積。從法律法規角度看,土地經營權受讓方棄耕拋荒連續兩年以上的,承包方可單方解除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從產業經濟角度看,這些撂荒的農田雖然比例不大,但今后開發利用的潛力還很大。要遏制棄耕拋荒現象,需將難耕的撂荒田變為致富的金土地,讓農民和各類主體從中獲得收益,這樣才能調動其種糧積極性。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針對疫情帶來的農資到村、農民下田等問題,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及時下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指導各地不誤農時春耕備耕;經國務院同意,有關部門將今年糧食生產目標下達各省級人民政府,層層壓實穩面積責任;原計劃中的休耕減少實施,輪作盡量種植糧食,糧改飼面積暫不擴大,這些都是多年少有的舉措。
近期,全球糧食市場受到疫情沖擊,糧食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新近發生的多國囤糧、限制出口現象,用事實證明了我國立足國內糧食安全戰略的正確性,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糧食安全“警示課”。這啟示我們既要穩定當下的種糧面積,也要做好長遠的“藏糧于地”,可以從三方面做文章。
一是強基礎。要加強耕地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投入,通過平整土地、配套溝渠、修建機耕道路,把低產田變成高產田,使這些撂荒田變成農民愿意種、大戶愿意租的常用田。同時,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障種糧基本收益,讓農民種糧不吃虧,讓產糧大縣有動力。
二是降成本。撂荒田塊之所以撂荒,一大原因是種植成本高,尤其是對租地經營戶來說不劃算。農業規模經營絕不僅只是集中土地,單一要素規模的大小并不能決定效益的高低。因此,要探索農業經營新模式,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面向小農戶開展代種代收、聯耕聯種、生產托管等服務,以服務規模化補充土地的規模化,不流轉土地,從而降低成本。
三是靠轉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種糧收益差距拉大。一些主體效益不好,原因在于其“原字號”“初字號”的大路貨居多,缺少產業化經營,處在價值鏈低端。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面向市場需求,引導其調整種植結構,調優品種結構,延伸產業鏈,拓展價值鏈,優先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高蛋白大豆等。(喬金亮)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