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對上市公司分類監管"放大招",科技監管成有力工具,對高風險公司"對癥下藥"
“提倡真和實、不搞虛和假,拒絕蒙和騙,不做違法違規之事。”這是對上市公司的警示,更是對監管手段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
今年5月,易主席出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時指出,上市公司監管的力度必須加大,應從國情、市情出發,統籌好提高監管效率與質量的關系,著力于實施分類監管、實現監管流程再造、加強科技監管、提高違規成本等四個方面的工作。
言猶在耳,2019年行至過半,深交所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上市公司監管又有哪些出奇制勝的妙招?
科技賦能監管,打造“企業畫像”
上市公司分類監管的理念已有多年。在對上市公司進行評價分類的基礎之上,針對不同類別的公司,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從而提高監管效率。
據介紹,早在2001年,深交所就開展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初步探索分類監管機制。2003年,深交所制定實施上市公司風險分類相關標準,結合定期報告審查動態評估上市公司風險分類等級。在監管實踐中,深交所定期結合市場發展態勢和監管發現的新問題,并結合板塊特點,不斷完善分類監管評價機制。
深交所表示,目前已建立了一套基于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規范運作、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維度,以行業橫向對比和歷史縱向對比為基本方法,以精準識別風險為主要目標的分類監管評價體系,具體涵蓋40余項財務和非財務風險指標。
從監管分類上來看,按照監管關注度,深交所將上市公司分為正常、關注、重點關注、重點監管四類。而在“黑天鵝”事件偶有發生的情況下,在年度評級之外,深交所還引入每月動態調整機制,切實做到風險早發現、早跟蹤、早處置、早化解。
在對兩千余家上市公司的監督管理中,如何能做到迅速、高效,面面俱到且有的放矢?科技監管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具體來看,深交所科技監管主要有以下三大實踐:
一是聚焦風險監測預警,建成涵蓋市場運行風險監測系統以及股票質押、融資融券、固定收益三大重點業務風險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市場杠桿水平并進行壓力測試,提升交易所風險預研預判能力。
二是聚焦違法違規線索發掘,上線科技監管項目,如自主開發“企業畫像”系統,可展示和查詢全國所有工商登記企業之間的持股和任職關系,智能探尋識別隱蔽關聯交易,輔助監管員發現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虛構交易等違法違規線索。
三是聚焦監管問題識別,應用機器學習、文本挖掘等新技術以及年報事后審查輔助系統、“企業畫像”系統等,對交易所近年來發出的數千封年報與重組問詢函涉及的逾2萬條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結合企業業務、財務、股權、股東、信息披露、監管評價等多維度信息,初步實現年度報告和重組方案的自動審查。
今年6月底,深交所副總經理李鳴鐘在2019中國上市公司論壇上介紹,企業畫像以深交所多年所積累的上市公司監管數據資料為基礎,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挖掘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對數據進行自動運算、分類,形成風險提示標簽體系,幫助一線監管人員快速把握公司特征和風險的智能化監管輔助系統,以增強對線索的發現、分析預警能力。
目前,深交所“企業畫像”項目一期、二期已陸續上線。據統計,“企業畫像”系統為深市公司2018年年報審查工作合計提示了萬余條異常關注點。后續項目三期將重點開發財務舞弊識別、上市公司風險評估、違規處分智能輔助、輿情智能監測分析等功能,進一步提升科技監管的質量和效率。
對高風險公司“對癥下藥”
“抓兩頭、帶中間”,這一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在上市公司分類監管中同樣適用。在支持持續規范經營的上司公司做優做強的同時,深交所對高風險公司進行“對癥下藥”,實現監管工作的專業性、精準度和有效性。
“好孩子有糖吃”,對于信息披露質量較高、持續規范運作的上市公司,深交所在以下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從而提升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第一,優化完善差異化審核模式,在定期報告審核等日常監管工作中,對優質公司適當實施豁免審核。
第二,深入推進分類監管評價、信息披露考核結果的監管應用,在并購重組“分道制”、再融資持續監管意見反饋等方面,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實施直接融資、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是持續深化分行業監管,探索構建分行業上市公司“朋友圈”,總結分享優秀公司成長案例的內在規律和關鍵因素,共建上市公司群體之間良性互動機制,發揮細分行業龍頭的聚集、示范、帶動效應,共同營造資本市場良好生態體系。
而對于高風險公司而言,“管少管精才能管好”深交所,向分類監管識別出的重點關注、高風險公司集中監管資源。
例如,針對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情形,重點聚焦存在存貸雙高、預付賬款高企、債務逾期、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股東高比例質押等風險特征的公司,將其具象化為相關指標納入分類監管評價體系,有效識別潛在風險苗頭。
又如,結合監管實踐經驗,將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典型特征還原具體財務指標,形成分析企業風險的標簽體系。
以*ST康得為例,在今年1月公司曝出債券違約風險以來,深交所陸續下發各類關注函、問詢函十余份,對其財務問題、信息披露情況、投資情況等存疑問題進行詳細問詢,對公司風險進行充分披露。
打出監管措施“組合拳”
在違法違規行為方面,深交所以信息披露為抓手,進一步加大追責問責力度,充分提升監管質效。
首先是推進全鏈條監管,打出“定期報告雙重審查+專項監管問詢+現場檢查”相結合的監管措施組合拳。2019年上半年,深交所共發出關注函、定期報告問詢函等各類函件2090余份;就年報審核中關注到的審計、評估機構執業質量存疑情形,深入挖掘、持續追蹤,向證監會及時上報近60條監管線索,聯合各證監局探索建立高效、順暢的合作監管機制。
而就下半年情形來看,根據深交所官網數據,其向主板企業發出14份關注函/問詢函,而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為38份和33份,內容涉及近期各個新聞熱點。
第二,精準打擊違規行為,及時啟動紀律處分。2019年上半年,深交所共計實施紀律處分61單,其中公開譴責14單,主要涉及大股東違規“掏空”、業績造假、承諾失信等事項。
其中,重點查處了15起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嚴重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違規案件,對*ST升達、ST東海洋、ST中南等6家公司及29人次相關責任人員予以公開譴責,此外,還有十余單紀律處分正在進行中。
第三是發揮監管合力,探索風險化解處置。深交所積極聯合地方政府和地方證監局,共同督促大股東及相關方拿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維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2019年上半年,已有近98億元違規占用資金被追回、近17億元違規擔保被解除。
深化分類監管“在路上”
仍是在今年5月的上市公司年會上,易會滿主席指出,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應繼續發揮好“頭雁效應”。資本市場要發揮“晴雨表”功能,其核心在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上市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基于此,上市公司分類監管仍然“在路上”。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深化分類監管制度創造堅實的技術基礎。未來,在對上市公司的監管理念和技術手段上,深交所將展現更多的新發現。
據深交所介紹,深交所將嚴格貫徹證監會“四個敬畏”“一個合力”工作要求,圍繞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核心目標,持續推進分類監管,著力提升監管效能,督促上市公司及大股東牢牢守住“四條底線”,切實擔負起自我規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直接責任、第一責任,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共有以下三大理念:
一是繼續完善分類監管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風險識別水平。一手抓優化評級指標和計算方式的有效性,如統一各板塊分類監管指標體系,并以監管實踐優化調整評級指標,一手抓完善數據來源的全面性,深化對公司公告、新聞輿情、投資者投訴、券商研報等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信息的處理運用,進一步完善同行業數據口徑,提升分類監管的綜合判斷能力。
二是有效運用分類監管理念和評價結果,更好實現精準監管。一方面對亂象頻出的問題公司和風險公司嚴格監管、持續監管,著力提升違法違規成本,另一方面探索對優質上市公司在借助資本市場發展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服務。
三是深入推進科技監管,建立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跟蹤機制。持續探索新技術在具體監管業務中的應用研究,提升問題發現、識別、處置能力,推動監管經驗與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構建人力與科技融合的監管新模式。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