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考制度是1952年建立的。當年6月12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明確要求所有高等學校實行統一招生考試。當年8月15日到17日,全國高考舉行。
上世紀50年代,我國正面臨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迫切需要大量科技建設骨干,高考很快就成為社會關注的一件大事。
那時的高考時間尚未完全固定。1955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于7月15日至18日舉行。高考報考前,很多人寫信給高等教育部詢問招生方面的問題。本報刊發了高等教育部的綜合解答。
例如,不少人詢問高考為何不考外語。高等教育部回答:從高等學校對于考生的要求來說,考生應該具有一定的外國語基礎,入學考試也是應該考外國語的。只是由于中學外國語教學進度不齊,而且還有部分學生未學外國語,所以高等學校入學考試暫時不考外國語。(1955年6月20日《北京日報》2版,《關于高等學校招生問題答讀者問》)
學校和考生對高考也是非常重視。在北京,那會兒就已經有了考前“踩點兒”。
1959年高考前夕,為了使考生沉著應考,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情緒,各中學想了很多辦法。男四中利用各種形式向考生介紹臨場經驗。他們提出:一門課未考好,要爭取第二、第三門考好,堅持考完決不灰心;要準時進入考場,掌握監考員交代的注意事項;考試時要冷靜、細心。考試前夕他們還停止溫課,讓考生們好好休息一天,并適當地安排了一些文娛活動。二十七中提前帶領同學們去熟悉考場,以免臨時進錯考場影響情緒、耽誤考試。(1959年7月18日《北京日報》2版,《各中學大力幫助學生準備應試》)
1977年恢復高考迎唯一冬季考試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同志在科教座談會最后一天發表的《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中,對恢復高考作出明確表態:“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2014年9月1日《北京日報》20版,《將還原真實歷史擺在第一位》)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這樣一來,就有了我國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恢復高考,如春天的第一聲驚雷,給數千萬在迷茫中彷徨的青年以希望。很多“老三屆”把以前沒扔掉的課本翻出來,新華書店到的書都被人排隊買走,有人用蠟板印的復習資料也被搶購一空。工廠、農村、機關、學校、千家萬戶,到處都在議考題、溫功課,出現了許許多多父子同桌做題、師生一起復習、兄弟互幫互學的動人景象。
1977年12月10日,中斷了11年之久的“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終于重新開考。本市15.89萬名青年走進考場,參加了為期兩天半的考試。(1977年12月15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高考文化考試勝利結束》)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這無疑是一件全國人民矚目的大事。本報派出記者,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
據1977年12月15日本報2版《考場見聞》報道,社會上對這次高考非常重視,全力支持考生應考。許多老師在兩天半的時間里一直陪著學生,考試期間就在考場外面等待。在農村,有些考生住得離考場遠,公社、大隊專門用拖拉機接送。
考生們更是抱著虔誠的心前來應考。一五零中學設有35個考場,1400人參加考試,答卷期間,整個樓里竟像沒有人一樣,聽不到一點聲音。在六十五中的一個考場里,考理化時,有個考生基本不會答,卻靜靜地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兩個小時,等到最后和大家一起交卷。他想的是不要因為自己過早交卷影響別人考試。
教育部原部長周榮鑫的女兒周敏敏,當年已經27歲,在西城區參加考試。她插過隊、當過兵,一直按照父親的要求堅持自學。她說,不管能否考上大學,都要努力學習,跟上時代的發展,為國家多做貢獻。
20歲出頭的周崗也是在那一年走進高考考場。“有年紀大的,可以喊一聲老大哥,也有弟弟妹妹。這一屋子,兩代人。” 周崗仍記得當年語文試卷上,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2018年6月8日《北京日報》8版,《高考人生》)
據新華社報道,恢復高考為實現四個現代化選拔優秀人才廣開了“才路”,高校在招生過程中發現了一批優秀人才。北京外國語學院考生在筆試的基礎上,被選拔參加口試的人數大大超過了招生名額。中央音樂學院原計劃招收130多人,報考的有1.7萬多人。考試結束,達到錄取標準的人數也大大超過了招生名額,學校發現了不少有培養前途的藝術人才。
1979年起固定為7月7日開考
1978年全國高考于7月20日至22日進行。當年的高考實行了全國統一命題。教育部表示,為了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爭取時間盡快提高大學的外語水平和把中學外語教學促上去,決定當年增考外語。考生學的什么語種,就考什么語種,沒有學過外語的考生,可以免試。外語考試成績當年暫不記入總分,但可作為錄取時的參考。(1978年4月6日《北京日報》4版,《今年高考實行全國統一命題》)
1979年,高考于7月7日到9日進行。從此,高考日期固定下來,除1983年為7月15日至17日以外,1979年至2002年的20多年高考都定為7月7日至9日。高考日期的固定,對穩定中學教學秩序和規范招生考試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2000年起,北京還實行過6年的一年兩考,即增加了一次春季高考。教育部門介紹,這主要是出于為落榜考生增加一次應試機會、緩解考生壓力,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等考慮。(1999年12月24日《北京日報》5版,《二次高招不是權宜之計》)
不過,春季高考實施后卻遇冷。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計劃太少,名校也始終未加入,很難吸引優秀生源。另外,首都高校年年擴招,已基本能滿足群眾的上學需求。2005年6月24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宣布:從2006年起,本市不再進行春季高考招生。(2005年6月25日《北京日報》5版,《明年取消春季高考》)
2002年,是高考時間調整前的最后一次7月高考。當年,北京7萬多名考生應考。不過,他們的考試時間縮短為兩天,因為北京首次實行“3+X”。“3”是指語文、外語、數學三科。“X”是指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2002年7月8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7萬考生趕考》)
2003年起提前到6月
2001年11月21日本報1版《高考改在六月》報道,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決定,從2003年起,將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北京夏季高考實行“3+X”,考試時間比全國少一天,在6月7日至8日舉行。
已經實施了多年的7月高考為何要改在6月進行?
文中介紹,我國大部分地區7月份的氣溫總體偏高,自然災害頻發,對考生復習應考及考試閱卷的組織工作都有影響,社會各界要求將高考時間提前的呼聲日趨強烈。
教育部對此進行了十多年的論證。教育部曾請中國氣象局協助提供了5年內特定時段全國各省(區、市)氣溫、降水、洪澇災害、臺風的分布及對比情況資料,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最終討論通過了《關于高考時間調整方案》,將高考提前到6月。
方案公布后,北京做出調整安排。教育考試院在2002年底排出了2003年夏季高招主要日程安排,公布招生簡章、高考報名、填報志愿等各項議程全部提前了1個月。(2002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夏季高考7月改6月》)
從那以后,一直到去年,高考都固定在6月舉行。
不過,對于高考時間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不斷有人建議,高考應在周末進行。這樣一來,家長送考不用請假,考生也不用擔心堵車,保障部門的壓力也能隨之降低。
但反對者認為,家長不用請假,等于鼓勵家長送考陪考,全社會的高考壓力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更添焦慮情緒。
對此,教育部門也展開了調研。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高考涉及全國千萬考生的利益,更改高考時間必須慎重,需要經過嚴密、科學的調研論證。參與過多年高考組考工作的內部人士表示,如果將高考改在周末,每年時間不確定,將給農村地區的組考工作帶來很多困難。(2010年6月8日《北京日報》5版,《高考能否改在周末?》)
今年,高考推遲到了7月舉行。高考延期,既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為把疫情對廣大考生特別是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復習備考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結合疫情防控情況和北京實際,2020年北京市高考時間確定為7月7日至10日。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各相關部門全力做好高考組織、保障的各項工作。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全社會的一場大考,也給這一屆高考生們留下一段不同尋常的備戰經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記憶,不變的是,每一代考生都在高考考場書寫著青春與奮斗。(侯莎莎 )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