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非常規性的貨幣政策以及存款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下,商業銀行存款迎來“變局”。
央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商業銀行個人存款、單位存款合計增長8.01%,已經接近2019年全年增速。其中,個人存款、單位存款余額較2019年末分別增長9.69%、6.54%,改變了近兩年來個人存款增速不斷回升、單位存款增速顯著放緩的趨勢。從銀行類型看,工、農、中、建四大行上半年存款增量全部超過去年。
針對這一顯著變化,多位受訪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前7月個人存款增速放緩主要是與疫情背景下居民收入來源減少有關,單位存款增速較快或因信用擴張加速,而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如“套利”導致的結構性存款暴漲、暴跌等現象。
單位存款增速超去年全年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商業銀行單位存款增速就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增速超1個百分點,增量為52351.33億元。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單位存款增速不斷下降,由2015年的26.56%降至2018年的僅3.23%,而2019年雖有所反彈但并不明顯。
“總體來看,上半年單位存款增長較快與相對偏松的貨幣政策有關,寬信用下貸款增長較快,貸款創造存款,存款也會相應較快增長。”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貨幣乘數達到7.15再創歷史新高,也是首次破7。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提醒,上半年在疫情影響下,商業企業活動受到較多限制,不能完全保證這些新增貸款都進入了實體經濟。
以結構性存款為例,截至今年4月末,單位存款中的結構性存款較2019年末大幅增加20099.26億元,遠高于截至7月末的8173.77億元。在監管部門政策出臺后,中小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迎來大幅壓降。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中小銀行在存款競爭下負債壓力較大,加大了對結構性存款的招攬力度,部分企業資金可能僅僅是‘套利’。”
對于單位存款中占比較多的“其他存款”增速放緩,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部分存款可能包括機關團體存款等,“政府資金主要存在四大行,而前7月政府支出較多,可能拉低了增速”。
“還可能與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如信托存款、貨幣基金、銀行表外理財資金等減少有關。”李佩珈補充表示。
顯著向國有大行聚集從銀行類型看,上半年工、農、中、建存款余額較2019年末分別增加2.09萬億、2.04萬億、1.51萬億、1.27萬億元,而2019年全年為1.57萬億、1.26萬億、1.25萬億、0.93萬億元,即四大行上半年存款增量均已超過2019年全年,個別增速接近8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9月4日以來的調研中注意到,近期有個別國有大行開始主推三年期存款。某國有大行一網點經理介紹,9月初,他們推出一個活動,將其他行存款轉入他們銀行,存3年30萬定期存款利率可達3.905%。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受銀行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其他產品的吸引,將到期的結構性存款轉為銀行其他形式的個人儲蓄存款與企業存款,個人和企業可能會因為其他銀行能夠提供更高的利率,而選擇將存款轉投其他銀行。
在調研中,也有城商行加大了對存款的營銷力度,一名城商行理財經理表示,“近期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存款等固收類產品比較穩健。”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浙江地區的一家上市城商行了解到,7月、8月末,該行公司條線的存款仍在保持穩定增長。該行資產負債部人士稱,“得益于分行較為多元的負債結構,結構性存款占比較低,活期存款占比較高,結構性存款規模的壓降對負債規模影響有限。”
此外,對于前7月個人存款增速放緩,一位華北地區的城商行董事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主要還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一方面疫情發生后,個人消費大幅減少了,但另一方面,不少人的收入也減少了。“2017年以前個人存款增速不斷下降,與此前快速興起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有關,2019年以來監管部門出手整治P2P等互聯網金融業務,不少存款開始回流到銀行體系。”(李愿)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