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行動!
記者從通州區發改委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正在全市率先開展“近零碳”示范項目和園區建設。在不斷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的同時,建筑、公交等領域大力推廣綠色標準和節能技術應用。以運河商務區為主要載體,綠色金融在副中心蔚然興起。還有那占區域面積33%的城市森林,在日復一日的固碳釋氧間貢獻著寶貴的林業碳匯……一系列綠色、低碳措施的實施,將給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日前,記者走進城市副中心,擷取了幾個別開生面的“綠鏡頭”。
鏡頭1
超低能耗建筑“冬暖夏涼”
夏天不開空調,冬天不燒暖氣,室內環境依舊舒適。這樣的房子您住過嗎?
擱北京城里,絕大部分高檔住宅也達不到這標準。可在城市副中心,記者卻見識到了。這就是位于宋莊鎮的國風尚城共有產權房項目。
該項目正在由首開集團和北投集團聯合開發建設,在沙盤上,小區的4棟樓雖然從外觀上看和其他樓沒太大區別,卻是“冬天抗凍,夏天抗熱”、頂呱呱的超低能耗建筑。
怎么做到的?項目相關負責人揭開了謎底。原來,這4棟超低能耗住宅的外墻外保溫厚度是其他常規住宅樓的約2.7倍。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也非常高。除了北側外窗,其他外窗均安裝了遮陽系統,“這就相當于把整棟房子與室外環境隔絕開,避免了熱交換,所以冬天能抗凍,夏天還能抗熱。”
4棟樓房戶內均安裝有新風系統,這相當于給房子配上了呼吸系統。不單單能進行空氣交換,而且具備高效熱回收功能。就拿冬天來說,屋內比較溫暖但是污濁的空氣在通過這套系統排放到室外時,新風設備會最大限度地將熱量交換給新鮮的空氣,然后將溫度適宜的新鮮空氣送進房間。這樣,屋內在引入新鮮空氣的同時還能保持舒適的溫度。此外,這套新風系統還能有效過濾PM2.5,遇到霧霾、沙塵等天氣,即便不開窗,屋內的人也不會感覺到憋氣胸悶。
施工過程也相當“綠色”。替代過去手工砌筑和現場澆筑作業的方式,國風尚城小區采用裝配式施工工藝,樓體的主要構建在工廠加工,運到施工現場拼裝即可,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工地的揚塵污染。據介紹,4棟超低能耗建筑已經獲得了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認證,完工后,還將申請國際的超低能耗認證。
通州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城市副中心,不管是像城市副中心綜合樞紐站這樣的“超級工程”,還是普通的住宅項目,只要是新建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如果是大型公共建筑,必須執行二星以上綠色建筑標準。
不局限于節地、節能等具體的技術指標,城市副中心的綠色建筑還致力于營造綠色開放共享的建筑公共環境。如位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的三大建筑,20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將實現完全貫通,市民步入其中,不僅可以享受自然采光、通風,還能自由通達圖書館、博物館、劇院,更可以逛商業街、看電影、探訪運河故道、小圣廟遺址公園。在建的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張家灣設計小鎮等重點項目,也都設有綠色開放共享空間。
鏡頭2
城市綠心配套建筑采暖制冷靠“地下”
去年10月份亮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現在已經是不少市民節假日的休閑打卡地。說出來您可能不信,這座規劃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大公園,所有配套建筑的能源供應有40%來自地下。
這來自地下的能源,其實就是地源熱泵系統。
“公園沒有接入市政熱力管線,游客服務中心的采暖、制冷,全靠地源熱泵解決。”北投生態環境公司相關負責人張巖說,目前公園所有配套建筑已建成5套地源熱泵設備,在建3套。
記者來到公園東南區游客服務中心,地源熱泵設備間,就藏身在這里一間占地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內。設備干干凈凈,各種管道都被隔熱層包裹得嚴嚴實實。工作人員介紹,這套設備已經運行了近一年,安全平穩地度過了一個采暖季和一個制冷季,而且噪音很小,隔壁的會議室和辦公室都不會受影響。
相比于地上四季交替、氣溫變化明顯,地下常溫層溫度基本上常年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地源熱泵正是利用了大自然的這個特性,冬天為屋內補充一部分熱量,夏天則替代空調降溫,整體降低建筑能耗。占地40平方米的設備間,實際上只是整套系統的“冰山一角”,從地表至地下150米深處,有30個用來安放水管的垂直通道,軟化水從水管里走一趟,就帶出了地熱,隨后進入熱泵機組和空調循環泵,為室內供暖或制冷。未來,起步區三大建筑也將采用地源熱泵系統供冷供熱,總供能面積可達近49萬平方米。
除了地源熱泵,綠心公園里應用的可再生能源還有光伏發電。張巖說,園區光伏鋪設規模達388千瓦,通過采用屋頂光伏+儲能交直流微網技術,為建筑供應綠色電力,預計年發電量約46萬度。在地源熱泵和光伏發電的雙重作用下,綠心公園每年可節約標煤超過五千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萬噸,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排放的目標。
鏡頭3
繁忙公交場站不聞引擎轟鳴
昨天上午10點,記者來到位于九棵樹東路的土橋公交場站。從南彩汽車站開來的924路公交車安靜地駛入土橋公交場站,司機李寶國熟練地停車入位,熄火后,會有專人為這輛純電動公交車充電。截至目前,土橋公交場站負責運營40條線路,共294輛公交車,已經全部從柴油車改為了純電動車。
相比于傳統柴油車,司機師傅們很喜歡現在的電車。李寶國說,新車開著沒有發動機的噪音,因為是無級變速,也沒有了換擋的頓挫,不論是司機還是乘客,都會感覺更舒適,“過去,經常有乘客因為聞了柴油味兒而暈車,自打換了電車,就沒發生過這種情況。乘客坐著舒服,出門當然會更多考慮綠色出行了。”
記者在場站里采訪,不論身邊經過多少公交車,只聽得見車輪和地面的摩擦聲,完全沒有引擎的轟鳴,而在過去,要想在公交車旁交談,非得使勁兒提高音量不可。“過去還總擔心尾氣污染呢。”一位在場站工作了10多年的老員工說。
改用純電動公交車后,公交集團也節省了開支。客五分公司第三車隊運營隊長張鑫算了一筆賬,以924路為例,從通州土橋到順義南彩,一個來回92公里,柴油車的油錢得200多元,而現在的純電動車,電費只需要40多塊錢。“跑一個來回,充一次電,大概需要40分鐘就能充滿。”李寶國說,土橋公交場站是全市最大的公交車充電站,有24個快充樁、40個慢充樁,924路由于運營距離長,充電慢一些,像往返于土橋和潞城的T115,跑三圈才充一次電,十多分鐘就能充滿。
據通州區交通局統計,截至目前,通州全區已有純電動公交車1371輛、清潔能源公交車1135輛投入使用。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城市副中心還積極推動綠色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一座綠色宜居之城,正在北京東部崛起。本報記者 陳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