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8對夫婦就有1對生育困難,亟需立法保護女性生育力
根據中國人口協會、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中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到12%-15%,平均每8對夫婦就有1對生育困難。
隨著生育率的不斷下降,女性生育力保護和輔助生殖技術越來越引發關注。
4月22日,2021博鰲(首屆)生殖健康醫學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表示,目前展開的生育力保護、助孕等相關技術,都是促進我國人口健康的重要手段。
“十四五”規劃提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其中,在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方面,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會長戴旭光在致辭發言時表示,“包容性”生育政策被首次提出,這意味著生育政策還有調整的彈性空間,生育政策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調整和優化。
女性生育力保護面臨尷尬局面
隨著全球生育率下降和生育年齡后延問題的凸顯,生育力保護已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問題。
女性生育力保護是指對可能引起女性生育力下降的各種因素采取早防早治及一些特殊的保護或保存措施,幫助這些存在不孕或不育風險的人,保護其生殖內分泌功能或保存生殖潛能,以達到繁衍后代的目的。尤其是對于因為某些原因需要推遲生育年齡的女性或者在青春期前、青春期及生育期患有惡性腫瘤,需要先接受治療后進行生育的女性,都需要提前進行生育力的保護,以保證在其有生育要求時可以有盡可能良好的生育力。
“生育力保護面臨尷尬局面。我國育齡人口不孕不育率為12%~15%,平均每8對夫婦就有1對生育困難。”戴旭光在致辭發言時表示,部分育齡人群受環境條件限制,暫時不想、不便或不能生育,想在黃金年齡凍精凍卵、保存生育力,但又與現行法規不相符合,只好選擇花重金“地下”交易或到國外進行,帶來多層面危害。
受教育年限的延長、結婚的推遲等可能導致“生育高齡化效應”,而年齡大、擔心身體狀況及生不出等也是影響生育的主要因素。戴旭光認為,需要重視育齡人群生育能力的保護,做好生殖健康宣傳教育,促進生育力的儲備和維護;對有需求的育齡群眾提供規范優質的診治服務,利用成熟的輔助生殖技術滿足群眾生育需求;對大齡未婚女性等,探索提供凍卵等服務的可能性,以幫助她們在合適的時候仍有生育的權利與能力。
目前,已有地方出臺相關政策條例。《吉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二十八條明文規定:達到法定婚齡決定不再結婚并無子女的婦女,可以采取合法的醫學輔助生育技術手段生育一個子女。
中國醫師協會醫師健康管理與醫師健康保險專委會主委、慈銘博鰲國際醫院董事長韓小紅在論壇上表示:“造成生殖健康困局的因素是系統性的,包括環境、飲食、生理、心理、情緒等諸多因素。在與美國、泰國、法國等輔助生殖同行交流時,發現他們在使用系統方案解決前述系統問題,比如,前置的心理輔導和環境飲食干預,這是區別于國內直接上技術手段的流程和手法的,可能在時間效率上比我們低,在最終結果成功率上就體現出它的科學性和人性化。”
輔助生殖技術與國際同步
在海南自貿港,有一塊獨特的醫療旅游“試驗田”——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該區于2013年由國務院批準設立,這是目前中國內地唯一一個可以使用國外已上市而未在中國上市的國際創新藥械的地區。
如今,先行區已形成了輔助生殖、腫瘤治療、醫美抗衰等產業聚集。在特許醫療、特許研究、特許經營、特許國際醫療交流的“四個特許”政策優惠下,輔助生殖已成為先行區形成產業集聚的重要領域。
輔助生殖技術指采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術(即俗稱“試管嬰兒”)兩大類。得益于盡快推動實現醫療技術、設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三同步”的政策,國外前沿的輔助生殖技術也有條件在海南率先運用。
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一、二、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被廣泛運用。中國醫院協會臨床新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慈銘集團董事長胡波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實際上已經很成熟,能檢測胚胎的優良,規避單基因遺傳病,選出最合適的胚胎進行植入。不過,中國由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生殖中心在監管方面非常嚴格,正規的生殖中心都非常規范,想要拿到三代牌照需要經過國家審批、做檢驗,一般歷時五年左右。
2019年,中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共517家,其中大多數為公立醫療機構。胡波透露,雖然很多醫療機構都掛牌試管嬰兒中心,但只有約15%擁有“第三代”技術,以海南省為例,擁有“第三代”技術中心的一共只有兩家。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人們對輔助生殖服務的需求依舊旺盛,國內輔助生殖推廣應用的進程得以提速。胡波表示:“去年由于疫情,國內部分有輔助生殖需求的病人需要安全可靠的中心,只能考慮在國內做手術,所以這對我們醫院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推廣環境、服務及技術的機會。”
數據顯示,到2016年,中國年均完成70萬例輔助生育手術,技術達到國際水平,但相對大數4800萬不孕不育患者數量,市場仍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態。“輔助生殖應該從專業化、優質化及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符合雙循環大政。不過,目前輔助生殖技術的推廣還是取決于包容性生育政策如何應用落地,應該從簡到繁,例如早日推出女性的生育力保存解決方案。”胡波說。
作為從業者,胡波表示:“現在國家對這個行業實行強監管,講究放得開管得住。受益于國家對于海南在醫療旅游方面實行的開放政策,我們醫院在軟硬件達標的條件下同步批準實現‘一、二、三代’生殖中心的創新,同時監管對生殖中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行業發展必須堅持強監管,推動輔助生殖技術的合法應用。希望包容性生育政策能在輔助生殖中心的設置等各方面有較大突破,助力實現內循環。”
國家衛健委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鴻雁強調:“生殖健康技術是把雙刃劍,能解決不孕不育、大齡婦女生育難等問題,但如果這個技術運用得不好,也會出現大面積的性別失衡問題,有人會在胚胎期進行性別選擇,因此運用好這個技術非常關鍵。”
(作者 何樂舒)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