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如何做好鄉村振興一直備受關注。走生態路、吃文化飯,引入多元治理、以公益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如今,在長三角的一些城市近郊,共同富裕和綠色發展正產生同頻共振、發揮疊加效能。
用30萬元水公益基金信托“善水基金”撬動數億元社會資本,讓村民從生態保護中分享發展紅利,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的發展成為大城市近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如果只是按照原本的老路,單純依靠政府力量保護生態環境,很難從根本上提升村民能動性、也是不可持續的。”在近日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創新工場”暨第七屆太湖流域治理創新論壇上,“善水基金”主要設計人、萬向信托創新研究部相關負責人褚慶鑫說,基于這一考慮,他們設計了一款金融產品,并成立市場化企業,讓村民成為股東、自覺保護環境,如今村民已從生態保護中找到致富之路。
“長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滋養了長三角,在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們更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和高質量增長。”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劉建林說,長三角范圍內需要加強協作,以系統決策、多方參與打造共同富裕的“樣板間”。
“長三角有繽紛多彩的湖蕩、水綠相伴的田林、圍田而住的村莊、依水而建的城鎮,這種基本特征可謂是生態研學和勞動教育最好的平臺。”上海師范大學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院長高峻說,受到疫情的影響,近年來鄉村近郊研學游蓬勃發展,為城市近郊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市場。
據悉,此前,上海師范大學與上海市青浦區氣象局在青浦區金澤鎮蓮湖村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察研究站”,在為當地提供生態保護和修復科學數據的同時,吸引了大量長三角中小學生來周邊游玩、學習。
“無論是生態保護還是鄉村振興,要想真正實現長遠發展,就要從政府引導的‘公轉’走向平臺可持續的‘自轉’,這其中,市場和社會力量至關重要。”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政策與法規部部長樓戩說,成立于今年6月的長三角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共同體如今已發布130項行動計劃,涉及課題、行業標準、項目活動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