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臨沂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465.5億元,增長8.7%,經濟總量連續4年居全省第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09.5億元,增長17%,增幅連續兩年居全省第2;稅收占比81.7%,連續4年全省第1。臨沂經濟不僅跑得快,而且運行質量好,呈現蹄疾步穩的態勢。
在1月26日臨沂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2021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發展環境,臨沂市的經濟運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不僅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創新高,而且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500億元,達到1766.8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首次突破8000億元,達到8156.4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達到3.2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其他多項指標也位居全省前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居全省第4位,人民幣存貸款增加額分別居全省第5位和第4位。
運行質量更高,新舊動能轉換從“初見成效”向“取得突破”邁進。八大傳統優勢產業煥發活力,產值同比增長27.5%。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增長66.3%,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增長38.8%,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產值增長23.2%。現代服務業持續恢復,2021年1月-11月高技術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2.9%和13.5%,文體娛樂業、科研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5.4%和24.2%。創新發展方面,臨沂市累計聯合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研項目1622項,全年授權發明專利1.9萬件,增長49.9%。綠色發展方面,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7.4%,優良天數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含綠量”在提升。開放發展方面,進出口總額突破1700億元,增長51.4%,實現了高基數下的高增長。
經濟活力更好,市場主體、民營經濟增勢較好,發展的主體持續活躍。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32.8萬戶,增幅居全省第1位,總量達到130.8萬戶;860家新納入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增長214.9%,對臨沂市工業產值的貢獻率達到38.2%。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增長28.2%,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85.5%,民間投資增長17.2%,占全部投資的76%。
發展后勁更足,項目持續增加、支撐持續增強。臨沂市到位市外資金1390.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8億美元,格力智能制造、北汽銳羚等項目加速推進。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4%,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8%,占全部投資的40.2%,制造業投資增長26.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2.7%。
在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期間,臨沂市委書記任剛表示,臨沂市今年將結合實際,堅持穩字當頭打底、穩中提速提質、以進保穩強穩,在統籌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守好底線,重點在工業強市、擴大投資、鄉村振興、發展布局四個方面求突破見實效。堅持把工業強市作為“三個戰略性轉變”的重中之重,努力挖掘工業發展潛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決淘汰落后動能。把發展工業的發力點放在企業上,繼續淘汰一批落后企業,壯大一批優質企業,支持一批技改企業,培育一批科創企業,做大一批商城地產企業,引進一批重點鏈主企業,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擴大投資上求突破見實效,對照省里的“七網”行動,重點抓好產業、交通、城建、水利四類投資,把擴大固定投資這個短板補上去;在鄉村振興上求突破見實效,力爭糧食總產保持80億斤以上,農業領域重點突破產業振興,重點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公共服務向村覆蓋、向戶延伸;在發展布局上求突破見實效,扎實推進沂河新區建設,這是省委、省政府給臨沂搭建的重大平臺,臨沂將抓住機遇、破題起勢,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技術交易所等開展合作,重點引進科技金融、技術轉移和孵化中心等業態,建設定位高端、產業集聚的功能區。扎實推進精品鋼基地、科創走廊建設,大力實施縣域崛起計劃,實現市縣一體、聯動發展。(記者 杜輝升 紀偉 通訊員 張慶龍 報道)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