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
題圖來自《黑客帝國1》
我2018年提倡大家應該寫點東西,打造個人影響力。老讀者當時聽了建議的話,應該早就拿到成果了。
(資料圖片)
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基本沒人付諸行動,或者寫了幾篇就沒繼續了。
2020年,我又建議做業務的人都應該做內容。三年了,我身邊做業務的朋友,做內容的寥寥無幾,但堅持做的,都賺了一波流量紅利。
這么多年下來,我自己也是有成長的,那就是:輕易不給成年人提建議,除非收費。
不過我也想明白了另一件事:持續地生產、輸出質量還湊合的內容,是個門檻特別高的事,基本就是吃天賦。
大家看到這大概很掃興,但也別急著關掉。今天的文章不長,應該對你有用。
首先要承認生理差異。
到一定年齡后,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人和人的差異,最主要是在生理層面。
這個生理主要包含基因、激素、身體狀態,決定了你的智力、精力、興趣點、弱點。定義不嚴謹,不影響大家理解下邊的觀點就好。
生理基礎決定了你喜歡(至少不討厭)做什么事,以及做什么事讓你開心。
還是拿寫作這個事舉例子。
有的人天生表達欲望強烈,只要受過初中教育,經過一定數量的練習,寫出文筆流暢的內容不是什么難事。
在這個基礎上,他還要從創作中得到正反饋,才能堅持寫下去。無論是創作本身,還是把作品發到網上得到了點贊評論轉發,這個過程讓他感到愉悅。
反過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寫作能力都不會成問題,但大多數人就是無法從寫長文這件事上獲得快樂,甚至會覺得痛苦。
我還遇到過這樣的人,雖然以寫作為主業,但怎么寫也寫不出自己的風格,水平多年不見長進,越寫越難受,但還是一直和自己較勁。
我們重視的,主要是產生積極意義、正向價值,也就是那些會讓我們的身體、生活變得更好的事情。
創作和運動一樣,都屬于這類積極的、應該多做的事??上У氖牵绕鸾∩?,創作的正反饋鏈路更難打通,而且很難長期維持。
生理基礎差異一擺出來,特別讓人沮喪,因為我們確實沒法長期對抗自己的生物本性。
總做自己不擅長不喜歡的事,時間久了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甚至焦慮抑郁,這就違背了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初衷。
但這也不意味著躺平認命,因為還有另一件事可以做:篩選。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種錯誤的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勤能補拙”,老想著去突破一些自身障礙,期待量變帶來質變。
跟自己的短板死磕、追求對自己無感的人、培養沒潛力的下屬、雞資質平平的娃……都屬于這類思路的延伸。
實際上,更有建設性的,是篩選邏輯,也就是發現而非培養。
對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具備正向價值的點,也就是靠自我驅動能做好的事。比如有人學習能力不行,但動手能力強,有人寫東西不行但拍短視頻就不錯。
對外,擴大分母,選擇而不是培養合適的人,以及讓自己被更多人選擇。
總之就是別死磕某個人的某一點,要承認有的人就是做不好某項工作、自己不是萬人迷、孩子確實沒那么優秀、有的客戶自己就是拿不下,等等。承認個體差異,別做無用功。
看到這里,大概會有人說,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因為選擇面很窄啊。
沒錯,所以我才建議大家搞創作。通過內容擴大個人影響力,讓自己有機會被更多人知道,才有更多選擇權。這是普通人能做的為數不多的,性價比很高的事。
可是生理基礎卡死了技能點,搞不了創作,這不就死循環了嗎?
說了半天篩選邏輯,咱們活學活用。
比如你自己做不出內容,做內容的篩選總可以吧。
在朋友圈、公眾號、小紅書等等平臺,選擇、濃縮好的作品,做內容的精選和提純,何況現在有了ChatGPT這類工具。
這種工作我稱為內容服務。大平臺靠編輯或者智能推薦在做面向大眾的內容服務,但你如果有獨特的內容消費品味,或者某些專業背景,你大可以做細分人群的信息服務,并延展成生意。
再比如說,如果篩不出有前途的方向和靠譜的人,可以換個思路,先篩除大概率是坑的方向,和不靠譜的人。對普通人來說,少走彎路就等于抄捷徑了。
總之,我們無法和生理差異對抗,但也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至少,可以靈活一些,篩選適合自己的主攻方向與合作對象,不要在錯誤的人和事上浪費時間精力。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