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發展核醫學的信號愈發明顯。2021年,我國發布了《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隨后,多個部門和機構進一步明晰核醫學的發展路徑,我國核醫學發展明顯提速。
當前,心腦血管病、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利用醫用同位素的獨特優勢,進行診斷治療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診斷方面,醫用同位素可提供人體分子水平血流、功能和代謝等信息,對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的病變進行早期診斷;在治療方面,醫用同位素可利用其放射性殺傷病變組織,實現微小病灶的精準清除,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北京大學醫學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表示,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學科,對重大疾病的精準診療具有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核藥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醫學診斷和治療用的一類特殊藥物。目前,核藥分為診斷用放射性藥物和治療用放射性藥物。在疾病,特別是腫瘤的早期診斷、分期、預后評價、個體化治療以及療效監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以王凡團隊研發的我國核醫學首個自主創新的腫瘤顯像診斷1類新藥99mTc-3PRGD2為例,目前已完成臨床Ⅲ期試驗。這款新藥在某些診斷方面更加準確,能夠更好地避免漏診、誤診等問題。
而對于一些人擔心的放射性藥物輻射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出,用于診斷和治療的放射性藥物,其放射性劑量都是非常安全的,因此,不必談“核”色變。
雖然核醫學有眾多優勢,但業內人士也坦言,我國核醫學滲透率較低,放射性藥物研制進展緩慢,自主原創性放射性藥物缺乏,臨床使用的放射性藥物大部分為國外仿制藥物。
從市場端來看,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2022年至2027年預計中國放射性藥物行業市場規模將提高,CAGR達到21.4%,市場規模于2023年達到78.1億元。截至2021年,全球市場中,中國市場占比僅為6%,北美市場達到40%。此外,有數據顯示,我國放射性核素治療每年需求量將以5%至30%的速度增長,隨著癌癥患者數量的逐年增加,預計到2030年,需求總量較2021年將增加10倍以上。
從學科建設來看,據統計,我國現有1148個核醫學科室,美國約有核醫學科12000個;我國核醫學年檢查量約340萬人次,美國核醫學年檢查量超過2000萬人次。
在此背景下,按照《規劃》內容,解決同位素生產、核藥制備和高端核醫療設備主要依賴進口等問題成為重點,并計劃在2035年全國實現“一縣一科”,這意味著全國約有3000家醫院需要建立核醫學科。
“這個建設目標的實現,人才這一關必須要突破。”在王凡看來,中國核醫學自主創新發展,需要傳承中國核科技人的精神,同時,也需要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努力。核藥研發涉及化學、生物學、藥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鼓勵學科間交叉合作,對核藥的自主創新至關重要。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亟需擴大核學科人才庫,將核醫學科單獨列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圍繞核醫學的專科特色及技術特點制定有針對性、高標準的建設方案;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為抓手,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核醫學技術特色鮮明、醫教研全面發展、臨床轉化能力強的核醫學科,重點建設一批腫瘤核醫學、心血管核醫學、神經核醫學、核素治療及放射性藥物研發與轉化等專科特色突出的國內領先的核醫學專科。
事實上,從《規劃》發布以來,核醫學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核醫學發展明顯提速。
國家藥監局局長焦紅表示,改革完善放射性藥品審評審批工作,充分發揮放射性藥品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診斷和治療方面的作用,從而提升我國放射性藥品研發和應用水平。此外,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也發布《核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導意見》,給出了核醫學科明確的建設方向。
業內人士表示,核藥創新藥在腫瘤診療領域的優勢日益凸顯,而隨著審評審批流程不斷優化,臨床應用范圍持續擴大,核藥診療一體化持續推進,預計這個具有較大潛力的學科發展將明顯提速,迎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