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11月17日,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的市值中位數為128.6億元,成長盈利能力明顯超港股
●2020年生物醫藥企業在A股上市30家,其中22家登陸科創板,占比達73.3%,科創板或成為生物醫藥上市主渠道
普遍屬于輕資產的生物醫藥行業,卻是生物產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的支柱之一。許多企業由于從初創期就面臨產業投入大、研發周期長、產業化步伐慢以及自有資金有限難以滿足等限制,往往很難通過傳統評估標準取得金融支持,短期難以實現盈利,因而被“擋”在資本市場門外。然而,科創板開板以來,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給國內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通道,吸引了大批具有創新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登陸。
科創板:
生物醫藥聚集效應突出
生物醫藥企業從基礎研發到成果轉化的這一過程中,往往要經歷一個被稱之為“死亡谷”的挫折階段,由于缺少資本等原因,導致這一階段的“死亡率”高達40%至50%。這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面臨的普遍難題。
于是,生物醫藥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資本市場,期待通過發行上市、再融資、發行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途徑開展直接融資,以化解資金難題。長期以來,業內不斷呼吁,讓資本市場提早介入新藥研發領域,作為產業發展的接力捧,通過幫助研發渡過“死亡谷”,完善產業鏈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成為支持本國創新性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堅與助推器。那么,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資本市場能否承擔起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任,幫助更多企業走出“死亡谷”的重任?
今年年初,蘇州澤璟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澤璟制藥)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2020年開年科創板生物醫藥第一股,也成為A股市場首家未盈利、科創板首家適用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澤璟制藥當日開盤價為67.52元,較發行價上漲100%;當日收盤價為74.59元,較發行價上漲120.94%,市值為179.02億元。
而據澤璟制藥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本報告期末總資產達到20億元,比較上年度末的3.2億元,增長了525.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由上年度末的-3.98億元減至-2.28億元。
作為一家創新驅動型新藥研發企業,截至2019年12月9日,澤璟制藥的產品管線擁有11個主要在研藥品的29項在研項目。其中4項處于II/III期臨床試驗階段、2項處于I期臨床試驗階段、1項處于IND階段、4項處于臨床前研發階段。該公司在研的產品中,將有4-5個小分子創新藥的多個適應癥在未來4年里陸續申請新藥上市銷售,進入小分子藥物的黃金收獲期。
另一家登陸科創板的生物醫藥公司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獸用生物制品研發、生產、銷售及動物防疫技術服務的生物醫藥企業,主要產品是豬用疫苗和禽用疫苗。自2020年9月22日掛牌上市以來,實現了總資產和凈利潤的全面增長。其總資產由上年度末的13.71億元增長到本報告期末的30.24億元,增長幅度達到120.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也由上年度末的11.18億元增長到本報告期末的25.80億元,增長幅度達到130.61%。
記者查閱同花順數據顯示,2020年,在A股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數量達30家。其中,在主板上市公司數量為3家;在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為5家;在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為22家,占比達73.3%。
可見,科創板已逐漸成為生物醫藥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主要渠道之一。據業內人士分析,其生物醫藥聚集效應突出,主要表現在科創板的生物醫藥企業IPO數量更多,且占市場同期IPO總數的比例更高;生物醫藥在科創板所有已上市公司總數及市值的占比顯著更高,是科創板的第二大行業;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的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和研發能力相對更優,且享有更高的估值水平。
科創板+H股:
或成生物醫藥IPO主流
相較而言,港交所主板市場擁有更多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此前,在港上市的君實生物率先邁出了“A+H”的兩地上市步伐。業內人士認為,“科創板+H股”將會成為以創新藥為主的生物醫藥公司今后一段時間的IPO主流趨勢。
此外,已赴港上市的君實生物、康希諾也順利實現在科創板上市。近日,已實現納斯達克和港股上市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也宣布,將于明年完成科創板上市,其在科創板總市值高于港股總市值。
3月23日,諾誠健華在港交所上市,成為2020年第一家登陸港交所的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主要開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藥物,在成立不到4年的時間里,諾誠健華共研發了9款候選藥物,其中1款處于申請上市階段、2款處于I/II期臨床階段,6款處于Pre-IND階段。臨床進展最快的項目是BTK抑制劑奧布替尼(orelabrutinib),用于治療多種B細胞惡性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4月24日,康方生物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康方生物研發管線十分多樣化,目前共擁有20多個藥物開發項目,其中12個抗體處于臨床階段,6個雙特異性抗體(兩個處于臨床階段)以及4個抗體獲得FDA的IND批準。其研發管線涵蓋了PD-1、CD47、CD73、IL-12/IL-23、IL-17、IL-4R等與腫瘤免疫治療和自身免疫相關的熱門靶點。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此次疫情暴發后,全球醫療行業的需求正處在快速上升期,使得醫療板塊成為一個逆周期的板塊、甚至是逆勢增長的行業。在疫情期間,醫療板塊無論是市場的認可度還是交易活躍程度,都有增無減。
另一方面,港交所及科創板的“第18A章節”和“第五套標準”等上市新規讓許多成長期的生物醫藥企業得以在二級市場融資,融得的資本可以讓企業更快速高效地完成新藥研發。港交所“第18A章節”對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敞開大門,迄今為止已經吸引了16家生物醫藥公司赴港上市。正如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鮑海潔所稱,香港已經成為亞太區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成長盈利能力科創板更勝一籌
資本市場研究專家分析認為,未來,在科創板顯著的產業聚集效應、更優質的公司質地、更有利的估值水平等多重因素吸引下,或將有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海外優質醫藥類中概股回歸A股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比對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板,認為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的IPO數量和融資額占比均高于港交所主板。
過去一年多來,科創板的上市群體高度集中于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兩大領域,其中生物醫藥企業的IPO數量占比22%,融資額占比20%。相較而言,港交所主板同期新上市公司中,行業分布以可選消費為主,其中生物醫藥企業IPO數量及融資額均占比15%。
從二級市場估值來看,截至2020年11月17日,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的市值中位數為128.6億元,是港交所主板同行業公司平均市值的3倍;市盈率中位數為90.1倍,遠高于同期港交所主板同行業公司平均估值(6.3倍)。
從近期股票交易情況來看,科創板生物醫藥股票近180天日均成交額為2.2億元,日均換手率為1.4%,股票活躍度明顯高于港交所主板同行業股票。
從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來看,以市值前20的公司為例,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大市值生物醫藥企業數量明顯多于科創板,但其流動性和估值水平遠不及科創板上市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截至2020年11月17日,科創板市值前20的生物醫藥公司市值中位數為214億元,其中華熙生物、康希諾、君實生物三家公司總市值均超過500億元;而港交所主板市值前20的生物醫藥公司市值中位數高達1248億港元,其中有12家市值逾千億港元。
股票流動性方面,科創板龍頭生物醫藥股票近180天日均成交金額的中位數為2.4億元,日均換手率中位數為0.75%,均相對高于港交所主板龍頭生物醫藥企業。
可見,成長能力和盈利能力上,科創板更勝一籌,期待未來能吸引更多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融資,為他們輸送新鮮“血液”。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