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2021年世界獻血者日預告,全球活動將于2021年6月14日在羅馬舉行,活動主題為“獻血,讓世界繼續跳動”。這一訊息突出了獻血者通過拯救生命和改善他人健康狀況,為保持世界脈動作出的重要貢獻。它加強了全球呼吁,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定期獻血,為增進健康作出貢獻。
我們都知道,血液無法人工合成,只能依靠健康人群的無私捐獻。你獻過血么?為什么我們鼓勵更多的人主動獻血?你了解血液捐獻之后的“旅程”么?
為什么我們鼓勵
更多的人主動獻血?
“有限的血液,無限的熱情。”近年來,無償獻血為臨床血液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什么要鼓勵更多的人主動獻血?
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輸血科代理主任李喜瑩表示,全球每年會有很多患者在等待著輸血治療,而大部分的臨床用血都來自于無償獻血,在這樣的需求下,我們鼓勵更多的人捐獻自己的熱血,挽救他人生命。
李喜瑩表示,在臨床中,除了血液病患者,還有如腫瘤患者、創傷患者、產婦等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輸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腫瘤患者來說,會出現術前的貧血、慢性失血、骨髓抑制等情況,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風險,需要及時的輸血治療,這是保證腫瘤患者安全治療的第一步。后期腫瘤患者會進行綜合治療,如化療、放療等,由于骨髓抑制、凝血功能障礙,需要血小板、血漿的注入,正是由于無償獻血者的無私奉獻和支持,給了患者延續生命的希望,積極接受治療。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明確指出,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為保證醫療臨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身體健康。因此,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無償獻血的隊伍當中來。無償獻血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體現,獻血前會為廣大無償獻血者做基本的健康體檢,如血壓、脈搏、傳染病檢測等,保障無償獻血者獻血的順利進行。基于以上原因,李喜瑩呼吁更多適齡健康的公民積極加入到獻血的隊伍中來,奉獻一份愛心,保障患者的治療需要。
你獻的血到病人身上
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大家在電視劇中,會看到急救病人需要輸血,另一邊擼起袖子獻血后直接輸血的場景。在實際的過程中,是否如此?大家獻的血到病人身上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李喜瑩表示,一位健康的無償獻血者通過體檢、篩查以及一些傳染病等相關檢測,會得到一個初步結論。當適合獻血的時候,一份愛心血液就通過獻血者的胳膊緩緩地流入到血袋之中。通常獻血量有200ml、300ml和400ml。大多數無償獻血者會獻400ml,希望幫助有需要的患者。
這袋血液經過獻血成功后,會及時保存在低溫4℃冰箱內,并及時轉運到血站,血站經過更嚴格的血型檢測、傳染病檢測以及其他一些相關檢測指標,合格的獻血員的血液會被制備成不同的血液成分,如把采集到的全血通過離心的方式,分成紅細胞、血漿,通過不同的保存溫度,將紅細胞保存在4℃的環境內,血漿保存在-20℃以下,以便有不同需求的輸血患者可以選擇合適的血液成分進行輸注。
血站將相關的準備工作完成后,根據臨床機構提出的輸血申請需求,將所需的紅細胞、血漿以及可能潛在需要的血小板送到臨床機構,臨床機構根據有輸血需求的患者進行匹配性的選擇,如一位患者需要A型的紅細胞,那么將選擇A型獻血員的血樣進行相關的檢測,這其中包括更嚴格的血型檢測以及交叉配血等相關檢測工作,使獻血員的血液能夠跟患者的血液進行有效匹配,降低患者在輸注過程中的相關免疫性風險。
如果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了意外或者是大出血的情況,可及時將所需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送到臨床進行及時輸注,患者得到有效的輸注和及時的血液成分補充,可以很好的抵抗治療所帶來的潛在風險,讓患者轉危為安。
李喜瑩表示,患者在術中經受了大量失血的過程,經過有效的血液補充,如紅細胞能夠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血漿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可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質量和療效,這樣患者在術后可以很好地康復,進行下一步的規范化治療,對患者的遠期預后和近期的臨床治療都有積極的作用。
為什么醫生不主張
直系親屬間直接獻血?
在影視劇中,常常會看到,親屬之間在急救過程中會出現直接獻血的情形,其實在實際情況中并非如此,這是什么原因呢?
李喜瑩說:“我們不主張直系親屬之間的輸血,親屬之間輸血有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風險。當患者處于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自身的免疫往往是偏低的,當直系親屬的血液直接輸送給患者的時候,直系親屬體內有活性的淋巴細胞不能被患者直接識別出來,就會在患者體內大量的增殖,進一步攻擊患者的靶器官,對患者造成致命性的損傷,這是不主張直系親屬間直接進行輸血的一個原因。
但有時,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血型,可能在直系親屬之間選擇相合的血液幾率更大。出現這樣的情況,臨床也是有解決辦法的,可以將直系親屬的血液進行輻照,滅活淋巴細胞后再給患者輸注就會更加安全。無償獻血者的血液都需經過嚴格的檢查,所以通常情況下給予救治的患者輸注來自于無償獻血員的血液都是安全的。”
什么是“熊貓血”
臨床上哪些血型最緊缺?
一般會認為比較稀缺的血型會是臨床上緊缺的血型,是不是這樣呢?
李喜瑩表示,事實上臨床上所急缺的血型,往往指的就是A型、B型、O型和AB型,也是大眾認知的這4種血型。自1998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來,無償獻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各級人民政府也在積極推進地區血站的建設工作。近年來,街頭獻血屋越來越多,很多公民參與其中,對于緩解血液緊張起到了推動作用。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及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使得臨床對血液的需求越來越高。血液短缺主要原因是因為需求變多了,居民的獻血可能沒有跟得上這部分需求,導致臨床上出現局部性的短缺。”李喜瑩說,對于短缺的血液,O型血短缺的情況會相對多一些,不僅與獻血員有關,還與臨床上對于O型血的使用多有關。整體上對于A型、B型、O型和AB型來說,獻血和需求基本是相當的。
大家經常談到的熊貓血,也稱為Rh陰性血,在很多臨床治療過程中,一些患者是需要這樣的血液輸入。但往往這樣的血液獲取是十分困難的,此外,在血型的大家庭里,比熊貓血更稀有的血型也是存在的,需要大家去關注,如果每一個無償獻血者能夠把自己的血型信息了解得更清楚,并且進行有效的登記,當其他人群遇到風險需要輸血時,可能會直接聯系到獻血者,獻血者奉獻出自己的血液,對于挽救另一個生命十分重要。
在此李喜瑩呼吁,稀有血型的無償獻血者一定要奉獻自己的愛心,這對于挽救危重的患者至關重要。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