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是農村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也是農村醫療的網底,但這支隊伍近年來不斷流失,且陷入后繼無人的困境。據《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到2019年底,全國僅剩村醫79.2萬,從最近5年數據來看,村醫數量依舊以平均每年5萬的速度銳減。今年全國兩會后,多地開始著手解決村醫待遇及養老問題。記者調查發現,即便各地頻頻發文,村醫職業吸引力仍持續走低。(4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醫生,這一職業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高薪、體面、有保障,但村醫卻不然,他們干著醫生的活,承接著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障重擔,卻與“高薪、體面、有保障”無關。村醫是三級醫療體系中最基層的力量,“小病不出村”不僅能為村民們解決小病小痛、實施及時急救處理等,更能緩解城鎮醫院的就醫壓力,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難題提供基礎支持。同時,因為他們是最接近廣大村民的人,更為了解村民基礎健康情況,村民醫療信息檔案管理、慢性病隨訪、預防宣傳……等問題也被壓到他們肩上。
繁重的工作、巨大的責任,但他們仍只是屬于“私人診所”,雖然有政府下壓的各項“行政任務”,但卻沒有“編制”帶來的各種保障;藥品零差價銷售等多項惠民政策讓村醫無法通過藥品差價、診療收費等增加收入。雖說有相應的政策補助,但撥付延遲、各種嚴苛指標考核造成的“扣發”,讓村醫收入貧瘠。收入低造成的生活困境、養老、可能的醫療糾紛等問題都成為村醫的困境。與城鎮醫生的巨大落差讓村醫無以為繼,現行很多村醫都僅憑一腔對故土鄉民的熱愛情懷在支撐。但我們卻不能指望僅用道德情懷去留住他們,醫者仁心,但醫者也是人,他們也同樣有家庭、有生活、有需求,沒有更完善的保障制度去兜底,他們何以為繼?又怎能吸收新的年輕醫生加入村醫隊伍?村醫銳減將仍會繼續,基層醫療網底就無法鑄就。
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健全村醫保障制度,既然“要求”村醫承接多種“行政職責”,就不能讓村醫們“白干活”,可納入衛健委等相關部門體系,為他們提供社保等基礎保障,保障各項補助發放,提高鄉村醫生待遇,讓他們不再為生活所困,在情懷之上得到應有的實打實的物質保障。
另一方面,當前因發展前景差、無職業級別工資差別等原因,也讓部分村醫無意職業技術考級和參加相應技術培訓,這直接導致了部分現行村醫無資質、技術差等問題,讓老百姓們小病不愿去,大病去醫院。因此,應加強村醫的職業培訓,對達到技術考核水平的村醫設立獎勵制度,從職業榮譽、上升空間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政策,以激勵村醫們積極提高技術,并吸引年輕醫生加入村醫隊伍,形成村醫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村醫是農民健康的守門人,呵護村醫才能更好的守護健康。夯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基石,是關系著廣大村民看病難問題的基礎民生工程。只有穩定、健康、發展的村醫,才能真正讓村民獲得便利、實惠、高效的醫療服務,為村民帶來健康的福音。
(作者 王琦)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