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潮下,打新股賺錢全靠運氣。
4月21日,“巨無霸”中國海油(600938.SH)正式登陸A股主板,集合競價高開20%,開盤后繼續拉升至近44%的漲停上限,贏得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一致叫好。截至收盤,中國海油收窄漲幅至27.69%,報收13.79元/股。
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同日創業板上市的中一科技(301150.SZ)、嘉戎技術(301148.SZ)卻雙雙破發,截至收盤,中一科技跌幅超24%,嘉戎技術跌逾9%。
從過去新股“穩賺不賠”到如今的憑運氣賺錢,A股打新市場逐步走向成熟。不過隨著新股破發頻現,大規模棄購現象也愈演愈烈。
年內近3成新股上市即破發
今年以來,伴隨A股市場行情震蕩,上市新股破發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1日,2022年110只新股中,上市首日破發的企業就多達31家,首日破發率達到了28%,接近3成比例。
按月份看,自3月份開始,新股破發便呈急速攀升狀態,其中4月份以來便有一半的新股于上市首日破發,破發占比高達一半。
這也不免讓人想起去年10月份開始那波新股破發“寒流”。據悉,2021年10月份新上市的企業有32家。其中,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的企業就多達7家,上市首日破發率為21.87%。
個股中,唯捷創芯(688153.SH)、普源精電(688337.SH)、海創藥業(688302.SH)、經緯恒潤(688326.SH)、大族數控(301200.SZ)等新股上市首日破發跌幅居前。
若從今年破發新股所屬板塊看,全部集中于科創板及創業板。其中,科創板首日破發率高達54%,創業板首日破發率為23%,而主板、北交所新股中,首日均無一破發。
談及上述現象,就不得不提及最新登陸主板上市的中國海油,即是中國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獨立油氣勘探及生產集團之一。其最初于2001年2月在港交所上市(代碼:00883.HK),當前市值已達5141億元。
作為“三桶油”之一,如今也順利會師齊聚A股了!然而,在投資者簽后的認購環節中,中國海油卻遭棄購逾2億元。
4月18日,中國海油披露發行結果,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2242.58萬股,棄購金額約2.43億元。這也是2016年信用申購制度實施以來,A股史上棄購規模第七的新股。
中簽如中槍,新股高棄購頻發
原本中簽如中獎的新股,嫣然已演變成中簽如中槍、中簽如中刀、中簽如中雷!在接二連三的破發潮中,投資者打新熱情逐步降溫,大規模棄購成為近日A股市場一大焦點。
據wind數據顯示,以上110只上市新股中便有9成多新股出現不同程度的棄購現象。且隨著新股賺錢效應劇減甚至虧損,A股新股棄購比比皆是。
具體而言,今日上市的中一科技棄購率便高達11.81%,是年內已上市新股中棄購比例最高的新股,同時刷新了歷史記錄,往年A股棄購比例最高的為中國交建。
據了解,中一科技成立于2007年,主要從事各類單、雙面光高性能電解銅箔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下轄云夢、安陸兩大電解銅箔生產基地。據公告顯示,本次遭投資者放棄認購的股票將由主承銷商中國國際金融股包銷,其包銷股份的數量為198.76萬股,包銷金額為32.51億元。
然而,市場棄購率節節攀升亦是常態,目前已發行待上市股中,便有一只半導體概念新股的棄購率再創新高。
預備于4月22日登陸科創板的準上市公司納芯微(688052.SH),近日發布發行結果顯示,本次網上投資者放棄繳款的數量有338.15萬股,棄購股數占網上發行總量比例近4成,棄購金額高達7.78億元,棄購率創歷史新高。
棄購的背后是超募和高估值的“副作用”。據悉,納芯微超募資金高達48.31億元,僅次于去年末上市的光伏公司禾邁股份,超募金額位居近2年半導體新股之首,妥妥的“超募王”。其次,以該股230元/股發行價計算,中一簽需繳款11.5萬元,如此之高的價格或許只是少數的投資者所能接受。
而棄購增多的更深一面,則是市場化約束機制正不斷發揮作用。
打新市場日趨成熟
長期以來,A股市場有“打新”“炒新”慣性,“新股不敗”現象明顯,有效的市場約束機制難以形成。
針對于此,去年9月份,中國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等同步發布了注冊制下發行承銷的一系列規則調整,改革新股發行定價機制。
主要內容為將最高報價剔除比例從“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取消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即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的報價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四個值中的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
IPO詢價新規中尤為重要的便是將新股定價權由原本的買方市場向賣方轉移,市場博弈下定價中樞有所抬升,隨之而來的是打新收益出現下滑趨勢。
但這也為散戶投資者提供了一層額外保護,當前破發與高棄購頻發,則正是資本市場逐漸走向市場化、透明化的體現。
深圳私募機構前海鼎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吳良群認為,現在將定價權交給市場,必然會有一個市場自我調節的陣痛期,新股也會經歷一個估值動態平衡的過程。這恰恰是A股向國際市場看齊的表現,長期來看不必悲觀。
新股“只賺不賠”斷然成為過去式,未來投資者還需要及時調整打新思路,學會自主研究甄別新股的投資機會,理性參與新股申購。
對于已發行未上市的新股,哪一只值得期待呢?
作者|虹小豆
編輯|lele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