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廣州放開落戶,也體現了當前大城市發展的重點,即發展郊區新城、多中心化的趨勢。
在福州落戶放開后,另一個省會城市廣州也大幅放寬了落戶限制。
日前,廣州發布《廣州市差別化市外遷入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準備在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區實施差別化入戶政策。
加快廣州產業發展
這是廣州再次大幅放寬落戶門檻。2019年1月11日,廣州市發改委聯合廣州市人社局、市來穗人員局及市公安局共同發布了廣州市新一輪遷入戶政策體系。其中,放寬引進人才入戶的年齡限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周歲調整到40、45、50周歲;不再將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戶口遷入廣州市的前置條件。
此次發布的《辦法》則進一步放寬。《辦法》規定,在實施范圍內就業或創業,且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可將戶籍遷入廣州市,在差別化入戶實施范圍內的行政區辦理登記入戶:1、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單證),或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專學歷,或全日制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高級工班畢業人員;2、年齡在28周歲及以下;3、申報時須在差別化入戶實施范圍區域內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2個月。
《辦法》公布后,外界有不少分析認為這將利好房地產。不過,相比樓市,放寬落戶對廣州產業和城市發展更為關鍵。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廣州有7400多平方公里,1500多萬常住人口,實際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心區,外圍區人口密度比較低。而廣州外圍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目前外圍的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級技工、大專學歷的人才。因此,中心城區適當控制、外圍城區適當放開落戶門檻,對外圍地區現代制造業的發展、經濟、消費等都有很大的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去年廣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已經達到了71.62%。盡管三產占比已經超過七成,但是二產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對廣州發展仍十分重要。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放開落戶門檻要與本地的產業發展相結合,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設置什么樣的標準。廣州面積很大,先進制造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也有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落戶廣州。
大城市重點發展郊區新城
另一方面,此次廣州放開落戶,也體現了當前大城市發展的重點,即發展郊區新城、多中心化的趨勢。
目前,我國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人以上)人口密度總體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區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萬人以上,東京和紐約只有1.3萬人左右。長期來看,全國城市都要根據實際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標準。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
目前多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也著力打造多中心,發展郊區新城。比如,杭州的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主動適應產業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新趨勢,構建“一核九星、雙網融合、三江綠楔”的空間格局,“一核”即城市核心區,“九星”即九個“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
杭州提出,要強化城市核心區的中央活動區功能,加快城市優質資源向郊區新城拓展,引導城市核心區過度密集區塊人口向郊區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區新城集聚,有效遏制城市單體規模無序蔓延、防止“攤大餅”式擴張,形成“眾星拱月”的組團式發展格局。
上海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其中,“新城發力”,就是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五個新城要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運用最現代的理念,集聚配置更多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建設優質一流的綜合環境,著力打造上海未來發展戰略空間和重要增長極,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胡剛說,目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核心城區人口密度確實過高。現在軌道交通發展比較快,特別是一些市域快線,時速達到每小時160公里,這樣一來很多外圍郊區新城到市中心只要半個小時,這就為人口向外圍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在軌道交通發展的同事,把醫院、學校等公共基礎設施也建起來,加上郊區的環境好、房價較低,這樣也會更加吸引人。因此,此次廣州實施差別化政策,落戶放開的重點放在外圍區,中心城區門檻高一點,也可以將人口往外圍區引。
不過,在胡剛看來,發展外圍區域,并不是要全面鋪開,而是要圍繞幾個中心重點發展,這些郊區新城人口集聚度也會比較高。因為只有集聚了,公共配套服務才可以做得更好。“這種擴散不是均衡擴散,郊外很大,要圍繞郊外的地鐵口重點建設。郊區衛星城也要發展成擁有三四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口的規模,配套齊全,到市中心也很方便,這樣也可以疏散中心區密度過高的情況。”
彭澎認為,大城市建郊區新城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考慮區域范圍,有些城市需要放到整個城市群的范圍來考慮。比如深圳本土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因此深圳多中心發展,不要簡單地以行政區劃為界,應當放到整個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圍來考慮,比如東莞、惠州等地可以跨區域打造副中心。
與此同時,未來,在三大經濟區,隨著更多市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建設,更多郊區衛星城也有望崛起。此前11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全面部署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整體推進三大區域軌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發展。
會議要求,要準確把握推進三大區域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建設的重點任務。一是準確把握“十四五”建設目標。未來五年,三大區域計劃新開工建設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約1萬公里,到2025年基本形成區域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骨架網絡,形成城市群1-2小時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