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中國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后,赴港投保熱潮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熱點,“業績同比大增數十倍”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然而,這邊很多人忙著打“飛的”去香港買保險,那邊監管部門則發布公告提醒風險。
“如火如荼”、“忙不過來了”,是香港保險代理余經理對自己保險事業復蘇的感受。“公司群頻頻被內地保單成交的消息刷屏,我們團隊僅3月一個月的業績,就相當于去年一年。”
(資料圖)
廣州一位近期曾前往香港的區女士說,“一通關就看到很多香港保險公司,支起攤位在宣傳自家產品。聚集著多家保險公司的香港尖沙咀海港城,擠滿了前來投保的內地人。”在各類社交平臺上,還有不少人分享自己打“飛的”赴港投保的經歷。
那么,為何今年內地居民紛紛遠赴香港買保險?港險產品有何吸引力?香港投保熱背后又暗藏了哪些風險因素?投資走正道,安全有保障。歡迎來到21世紀經濟報道推出的《投教121》欄目,本期將帶大家一起了解關于香港保險的那些事。
港險A面:緣何火爆?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下稱“香港保監局”)的數據,2023年首季,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為96.13億港元,同比大增26.86倍;同期新造保單數34506份,同比飆升32.53倍。英國保誠保險公司近期也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同比大增80倍。
1. 終身壽險增長勢頭最猛
對于內地訪客赴港投保激增現象,香港保監局將其歸因于:“跨境人流恢復正常釋放了壓抑多時的需求,加上去年同期基數較低。”
同時,政策層面也頻傳利好。去年底,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策略藍圖》,其中提到“正爭取于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險售后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人士提供各類支援”,并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實現連接內地與香港保險市場的可行模式”。
一位資深香港保險代理人分析認為,由于內地無風險收益率持續下行,銀行存款利率步入“2時代”的情況下,一部分理財需求可能釋放到港險市場。這些客戶更愿意將香港保險作為一種理財途徑,尤其儲蓄型險種受到追捧。
目前,香港保險市場的主流產品類型有重疾險、儲蓄險、壽險、萬能險、醫療險、投連險等。據香港保監局披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內地訪客在香港地區購買的保單中,從保費增長情況看,按保單數計,終身壽險增長勢頭最猛,同比增長65倍;按保費計,年金、儲蓄壽險增勢亮眼,分別同比增長89倍、67倍。
2. 險企大打“價格戰”
在通關后爆發出的投保需求推動下,險企大打價格戰。從記者獲取的資料來看,今月以來,香港多家保險公司推出優惠活動吸引內地客戶,保費回贈基本成為“標配”。比如一家香港頭部保險公司公開宣傳的某款終身壽險產品,以3年期繳付保費,可享高達9%保費回贈;或以5年期繳付保費,可享20%保費回贈及每年3.8%保證特惠利率。另一家香港保險公司在推廣中也宣稱,5年期繳保費享受半年回贈保費活動,優惠力度較大。
除了簡單粗暴的折扣優惠,一些險企還提供了諸多附加服務,比如針對打“飛的”赴港投保的客戶,有代理人提供幫忙安排行程、出錢接機、贈送米其林餐廳晚膳、在銀行開戶時幫忙排隊取號、全程陪同等服務,有的甚至還降低醫療核保要求。
除了打“價格戰”吸引客戶,香港險企同樣也在通過“價格戰”招攬員工和團隊。
據了解,一些險企正在花重金從其他公司挖人,甚至可以花費近兩千萬港幣招攬頂級代理人。“香港保險經紀公司在內地資源不多,你有沒有興趣跟我們公司簽約?你如果能帶內地客戶來我們公司買保險,提成將會很高。”這是香港保險經紀公司高管對內地資深保險代理人常用的拉攏話術。
3. 高分紅的吸引力
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消費者具有吸引力更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保險偏儲蓄或理財型的產品,預期利率水平演示得很高。
上述香港保險代理人分析認為,相較于內地保險產品,香港保險具有保障高、保費低、醫療保障全面、預期收益高等優勢。“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若投保人持有保單10年以上甚至幾十年,香港儲蓄分紅保險的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6%,有的甚至超過7%。”
記者注意到,從多家香港頭部保險公司產品說明書來看,終身壽險產品大多支持多種貨幣轉換、雙貨幣賬戶、翻倍、紅利鎖定以及轉換受保人、保單繼承、保單分拆等功能。
近年來,香港保險公司一直在積極迎合市場、及時迭代產品。比如,從2022年開始,香港保險新增了保單分拆功能,保單既可以一拆多,還可以更改受保人,把保單利益拆分給不同受益人。如此一來,靈活性高的香港保險產品自然很容易受消費者青睞。
一些香港巨頭保險公司還推出了多元保險產品,即允許保險合同中使用多種貨幣進行保費支付和理賠結算,可選擇貨幣高達七到九種,覆蓋了人民幣、美元、英鎊、加元、澳元等幣種,每三年可以選擇轉換一次保險貨幣,可以滿足高凈值客戶的外幣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保單收益演示部分,香港保險也普遍高于內地。選取友邦、保誠、安盛、宏利四家保險公司分別面向內地、香港銷售的同類保險產品進行比對,可以看出,港險10年IRR回報率(內部收益率)普遍低于2%,內地險大部分集中在2%以上;但到了第20年,港險IRR回報率升至4%~5%,內地險則集中在3%左右;到第50年,港險IRR回報率均在6%以上,內地險在3%左右。
港險B面:投保暗藏風險
實際上,由于保險專業名詞、條款表述、保險責任、理賠條件等重要內容與內地保單均不同,內地訪客對香港保單的相關內容主要依賴保險代理人的講解,加上代理人本身素質參差不齊、推介香港保險的機構也魚龍混雜,種種因素給內地訪客購買香港保險帶來了一些潛在風險。
1. 分紅實現率才更真實
香港保險分紅預期收益由兩部分組成,即保證收益和非保證的預期收益。非保證收益是指保單的實際分紅金額可能高于保險建議書上的預計金額,也可能低于預計的金額,分紅的收益是浮動的。
其中,“分紅實現率”是用來衡量指定時間內,保單實際非保證收益的履行情況,即實際分紅金額與購買保險產品時建議書對應的非保證金額的比率。例如,某款分紅險建議書演示稱,保單分紅金額中非保證收益為1000元,而實際分紅為700元,則該保單某年的分紅實現率為70%。
那么,如果“分紅實現率”接近100%,表明保險公司接近達到銷售時預期的非保證利益。如果比率高于100%,則表明實際派發的金額高于銷售時利益說明所述的數額,反之亦然。
“收益率方面,香港保險產品的保底收益率非常低,高收益主要來自非保證利率,而浮動收益的達成則有賴于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以及全球經濟的走勢。”上述保險代理人說道,“相反,內地的保險要求收益率‘所見即所得’。”
有壽險精算人士則提醒,由于總現金價值比率普遍高于分紅實現率,所以有的保險代理人會拿總現金價值比率指標混淆分紅實現率,對客戶造成誤導。實際上,只有分紅實現率才能顯示香港保險公司分紅險保單非保證收益的真實情況。不過,該指標歷史數據只能用作參考,并不代表保單未來任何承諾收益。
此外,多元貨幣保險產品也暗藏一些匯率方面的風險。業內人士還提醒,購買港險還需要考慮到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比如投保長期壽險需要定期按時繳納保費,但如果期間外匯支付政策發生變化,就可能面臨無法按期繳納保費的風險。
2. 加杠桿“套利”的玩法
香港儲蓄險受到廣泛歡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獨特的“保費融資”玩法。
據業內人士介紹,所謂保費融資,也叫“加杠桿買保單”,投保人通常投保一筆過繳付(注:一次性繳納全部保費)的儲蓄保險,只需準備一成或兩成的保費,余下的資金向銀行貸款,投保成功后,保單作為放貸的抵押物抵押給銀行,然后客戶按約定償還貸款,直至貸款還清。
如此操作下,實際上用了兩次杠桿:一是投保人用較少的自有資金購買一張大額的香港壽險保單,撬動更高的身故保額,放大保險的保障功能;二是若銀行所收取的貸款利率低于保險公司派發給保單持有人的收益率,那么保單持有人就能從中賺取利差,從而放大保單的回報。
例如,每年給到客戶的回報約為4%左右,而客戶向銀行貸款利息通常為2.6%左右,這就產生了“息差”,具有一定杠桿作用。據媒體報道,以某香港頭部壽險公司保費融資方案為例,總保費為500萬港元,投保優惠后總保費為460萬港元,客戶自付保費95.38萬港元,銀行貸款利息2.35%,每月支付銀行利息為7365.53港元,保費融資手續費為18805港元。假設客戶在第十年退保,保單退保價值680.57萬港元,扣除貸款總利息、手續費和本金,第十年退保純利潤為120.69萬港元。也就是說用95萬港元,撬動了120萬港元的回報。
據了解,這里面可能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風險。比如,貸款利率的波動,可能會使每年要償還的貸款利息大幅提升。若提前還貸,還要繳納懲罰金,也可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3. 理賠服務存爭議?
對于港險的理賠服務,保險代理人的“賣點”是:香港保險市場成熟,有著較好的理賠服務;香港保險嚴進寬出,買保險前先體檢,理賠基本不存在風險;還會有多次理賠功能……而另一方的關注焦點則是香港保險的理賠效率、便利程度以及理賠糾紛等。
“港險在理賠方面總體效率會稍遜于內地保險。”有內地保險業內人士提醒,“在保險最重要的理賠環節,購買港險的風險不容忽視。”
第一,理賠提取方面,香港保險的小額醫療理賠可以直接存入保單賬戶抵扣下一年的保費,較大額的理賠轉入投保人在香港的賬戶中。如果沒有香港銀行賬戶,亦可選擇持支票在內地的銀行兌換并結匯,或者直接由保險公司匯款至內地銀行賬戶中,但后者存在一定限額。“理賠支票在內地兌換并不容易,可能存在被銀行拒絕的風險,存入支票后,還需要將美元或者港幣理賠款兌換成人民幣。”
第二,香港保險健康申報環節的告知要求高于內地。和內地有限告知不同,香港保險實行無限告知。也就是說,香港健康保險所標榜的“嚴進寬出”中的“嚴進”,比許多投保人想象中的更為嚴格。據公開報道,2018年4月,曾有一起投訴事件轟動香港保險業。起因是一位內地客戶于2015年在香港一家保險公司為其孩子投保了一款重疾險與醫療險,2016年至2017年間孩子6次因病住院申請醫療保險理賠成功。但孩子第7次住院期間被確診為白血病,向保險公司理賠時遭拒賠,理由是“曾經住院、投保時未如實告知項”。其依據是,孩子1歲時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繼發性血小板減少導致的首次住院。
第三,我國內地法律不保護香港地區保單權益,一旦香港保險保單發生糾紛,內地消費者需要前往香港地區維權,其法律訴訟費可能會高于內地。
香港保監局發布3項提醒
隨著內地客赴港投保場景重現,香港保監局根據過往的紀律行動和投訴工作,發布《來自中國內地的潛在保單持有人須注意的重要經驗》,列出三個重要經驗,提醒中國內地的潛在保單持有人要多加注意。
經驗1:直接向獲授權保險人支付保費,而不是向你的個人保險代理支付
持牌個人保險代理的角色并不是直接向保單持有人收取保費,也不是作為保單持有人支付保費的渠道,他們亦必須避免將保費與其自身的個人資金混在一起。向個人保險代理支付保費,可能會導致資金無法按時(或有時根本無法)轉交給保險人。這可能導致保險被取消(或根本沒有生效)或在保單持有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其保單被提取自動保費貸款。
據記者還了解到,在前兩年封關期間,曾出現多例內地客戶委托香港保險代理繳費,但代理人將保費卷走的案件。
香港保監局重申,持牌個人保險代理的核心角色,是就其所代表的保險人提供的保險產品的適合性,是否滿足保單持有人的需要向潛在的保單持有人提供建議;為協助和支援保單持有人申請合適的保單;并在整個保單期間為保單持有人提供服務。
經驗2:適當的香港持牌保險代理人不會參與跨境業務招攬而觸犯法律
香港保監局提醒,對于那些聲稱是香港的持牌保險代理人,而在內地招攬你于內地向香港保險人購買保險的人,要持有懷疑的態度,這很有可能他們是不被允許這樣做的。
原因有二:一是,香港的持牌保險中介人不得違反內地的相關法律及法規,而該等法律及法規訂明,若沒有相關牌照而在內地招攬保險業務,即屬犯罪。二是,當你來香港并從香港保險人購買人壽保險時,你可能會被要求簽署一份“重要資料聲明書-內地人士在港投購人身/壽險保單”(“IFS-MP”),作為銷售過程的一部分。透過這個步驟,你將確認整個銷售過程是在香港進行的。如果你確認了這一點,而后來發現部分招攬事宜是在內地進行的,那么這可能會對你的保單效力產生不良的影響。
經驗3:不要與向你銷售保險的無牌人士接洽
香港保監局指出,無牌人士出售保險,可能會為保單持有人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如果一個人并非持牌,即他沒有獲證實具專業知識來為你提供保險意見,那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會成為不當銷售的受害者,請謹記不要上當。
香港保監局還表示,如果跨境客有興趣從香港保險人購買保險,請在你身處香港時,向當地持牌保險中介人購買。你可以在保監局網站上查看該中介人是否持有牌照(或直接與保險人聯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