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印發的《數字人社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提升社會保障卡(以下簡稱“社保卡”)社銀聯動服務水平,探索推進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
當前,數字人民幣已廣泛滲透至居民消費、出行等各類支付場景當中。擁有龐大用戶基數、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社保卡,能與數字人民幣擦出哪些火花?
(相關資料圖)
“社保卡+數幣”實踐已起航
在實際操作層面,《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商業銀行在“社保卡+數字人民幣”領域開啟研發、探索。
據中國銀行數字貨幣辦公室首席業務經理李欣介紹,前期,中行已設計了第三代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方案。該行將進一步探索提升基于個人社保數字身份的應用推廣表現形式,讓社保卡真正被用起來。
同時,中行設計的第三代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表現形式,將不僅僅停留在物理卡片形式,還會策劃推出諸如手環、隨身標簽等新形式,將使用場景擴大至民生消費場景、養老場景、繳費領域場景、交通出行場景及待遇領取場景,服務更為廣闊的社會群體。
“這不僅能實現社保卡應用拓展的破局,又能夠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的普及,產生雙贏的倍增效應。”李欣向《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表示。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認為,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有助于加快數字人民幣推廣進度,提升用戶規模與數字錢包開立數量。對社保卡來說,數字人民幣能夠提供更為豐富的支付選擇,可追溯、可控匿名等特征也能為安全高效使用社保卡保駕護航。未來,社保卡與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結合,也會為特定人群提供更多支付便利。
在政府數字化中有特殊優勢
近年來,社保卡不僅是老百姓享受公共服務權益的重要載體,更是政府推動政務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9年、2020年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發文,明確提出了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實現“一卡通”。要以社保卡為載體發放補貼資金,摸清“錢從哪來”“發到哪去”“發了多少”,整治“卡出多行”“人卡分離”等管理問題,規范資金的發放和使用。
目前,全國各地正陸續開展第三代社保卡換發工作。據了解,第三代社保卡具有身份憑證、信息記錄、自助查詢、就醫結算、繳費和待遇領取、金融支付、城市交通等功能,是持卡人享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權益的重要載體。
“數字人民幣在政府數字化和智能化治理中具有特殊優勢。”某國有大行業內人士向《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指出。以財政補貼發放為例,國家每年有大量用于民生保障的財政補貼資金向基層群眾發放,為減少“跑冒滴漏”、提高資金發放效能,政府希望能減少中間環節、監控資金流向,針對部分補貼類型還希望能限定使用范圍。
“如果采用數字人民幣,可以利用智能合約技術的可編程特性,實現財政直達,也將很容易約束該筆補貼資金的使用范圍、使用時間等,實現高效的、靶向精準的財政補貼資金發放,真正起到‘促消費、 保民生’的作用。”上述業內人士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