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修訂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下稱《處罰辦法》)將于7月1日起施行。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辦法更講“法度”“力度”“溫度”和“尺度”,確保行政處罰“過罰相當”。
在生態環境部今天上午舉行的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表示,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是生態環境行政執法的重要內容,是生態環境部門有效實施行政管理、保障法律法規貫徹施行的重要手段。
他介紹,新修訂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對生態環境領域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調查取證更加規范;對立案調查、聽證、法制審核、集體討論等做出了細化規定,處罰程序更加完善;專門增設“信息公開”一節,處罰信息更加透明。《處罰辦法》強化了自動監測數據在行政處罰中的應用,增加了輕微不罰的情形,強調說理式執法,要求將當事人陳述申辯和聽證情況納入案卷,并將采納情況及理由寫入處罰決定書,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
此外,《處罰辦法》明確當事人有足夠證據證明無主觀過錯的不予處罰,要求在處罰決定書中寫明適用的裁量依據及理由,確保行政處罰“過罰相當”。
圖為生態環境執法局在執法檢查中(資料圖)。攝影/章軻
趙群英介紹,今年1~5月,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采取雙隨機公開,檢查企業22.6萬次,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2.69萬份,罰款21.1億元。4.4萬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此外,生態環境部還聯合高檢、公安部連續四年打擊危險廢物危險犯罪和數據作假違法犯罪,形成執法合力。
他告訴記者,目前,全國環保系統已基本實現全域統一著裝,5.2萬執法人員穿上了統一的制服,并持有新的執法證件。
針對一些企業出現的生產臺賬弄虛作假、監測造假等情況,趙群英透露,已指導基層執法人員在查處在線監測的過程中,對企業的用電、用水、用藥等工況數據進行校核,同時深化現場快速監測儀器、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檢測儀等裝備的使用,強化衛星遙感、監控平臺等信息化手段運用,探索指紋溯源、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應用,創新執法手段。
“生態環境執法到了現在,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的支持,不能再搞過去的人海戰術。生態環境執法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由‘人防為主’轉向‘技防優先’。”趙群英介紹,山東、江蘇等省打造的自動監控、用電用能等信息融合的環保監管體系,通過推送問題線索,大幅減少了現場檢查的頻次。從2022年5月份開始,生態環境部向相關城市推送問題線索企業2萬余家,經過地方現場檢查核實,問題發現率在70%~80%。
趙群英同時表示,對有守法意愿、但守法能力不夠的企業,強化說理式執法、幫扶式執法,全面幫助引導守法。生態環境部執法局今天給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1~5月,全國共實施生態環境輕微違法不予處罰案件3273件。今年第一季度,全國涉及正面清單企業的投訴舉報數量同比下降7.2%,正面清單企業在環境守法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不斷提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