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家推動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渝區域科創中心之后,近日國家又決定把武漢建設成為我國第五個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相關資料圖)
至此,五大國家級科創中心有3個落子長江經濟帶,“長江科技創新走廊”的新藍圖呼之欲出。這條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的科創走廊為我國構建科技創新“鉆石形”(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武漢)的空間地理布局創造了條件,亦有望引領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創新第五極花落武漢
6月25日上午,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武漢舉行。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在會上傳達了國家布局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關意見。
邵新宇介紹,國家將重點支持湖北和武漢開展五個方面工作,分別是聚焦光電、生物、量子等戰略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建設先進制造、大健康、現代農業等萬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持建設制造業創新高地;支持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創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陣;支持開展長江經濟帶共保聯治科技攻關,打造綠色發展中國樣板;支持湖北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改革先行先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姚樹潔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把武漢定格為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一方面是中部崛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發揮武漢科技創新的優勢,為我國構建一個科技創新的“鉆石形”(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武漢)空間地理布局創造條件。
過去五年,湖北科技創新多項指標實現大幅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元,由700.63億元增至1005.3億元,增長43.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由5937.89億元增至10196.5億元,增長71.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5369家增至14560家,增長171.2%;技術合同成交額由1066億元增至2111.63億元,增長98.1%。湖北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由全國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進入全國科技創新水平的“第一方陣”。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袁志明告訴第一財經,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省和武漢市亟待以東湖科學城的建設為抓手,穩固科技優勢、構建湖北科技強省“四梁八柱”,“不要讓歷史積淀的科教資源優勢逐步流失”;急需以湖北省內三大都市圈的發展為契機開展雙向交流,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力爭把東湖科學城打造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科研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產業孵化能力最突出的區域。
長江經濟帶裝上永動機
不只是武漢,在專家們看來,長江經濟帶本身就是創新資源的集散地。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下好科創“先手棋”的優勢十分明顯。
身為“龍頭”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直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構建了以高成長性科創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集群,闖出了一條科創引領轉型發展的新路。目前,上海張江科學城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包括已運行裝置6個,在建裝置8個),設施數量、投資金額與建設進度均領先全國。
身為“龍腰”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也正如火如荼。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貫通武漢、鄂州、黃石、黃岡等區域,旨在打造“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梯度科技產業協同發展的湖北全域創新格局。目前,國家在武漢東湖科學城已布局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3個大科學設施,并有3個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相關專項規劃,數量居全國前列。
身為“龍尾”的成渝科創走廊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同建設西部科學城,共同推進創新資源共享,共同推動川渝兩地協同創新全面提速。目前,西部科學城正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建設,40個重大項目涉及總投資多達1054.5億元。
姚樹潔分析,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成渝和武漢科技創新中心的規模和創新能力還比較弱小,高端人才相對緊缺,資金力量相對薄弱。但是,從國家科技創新地理空間的長遠布局來看,這兩個科創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將為我國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重要支撐作用。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成渝和武漢建設國家科創中心是國家戰略科技資源開始走向內陸地區的重大信號,是構建與經濟增長極相匹配的區域創新極的必然選擇,也是為長江經濟帶全域高質量發展裝上了一臺以科技創新為推動力的永動機。
共建長江創新聯合體
當前,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尚存在產業鏈與創新鏈脫離、產業科技創新合作主體不均衡、創新要素分布及能力不協調的現象。
袁志明稱,越是重要的項目,就越要探索新型協同合作機制,規模化、建制化組織科技創新力量系統性開展科技創新工作,以避免單兵作戰、同質競爭和重復建設。
“長江上、中、下游地區應攜手互動合作,把科技創新協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建長江創新聯合體。”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到,要建立統籌長江全流域的產業科技創新組織,上游和中游發揮自身在重大裝備等基礎產業領域的創新優勢,下游要發揮自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前沿產業領域的創新優勢,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推進產業技術攻關,不斷完善市場化、多元化投入機制,匯聚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科技創新協同能力。
(實習生徐迪對本文亦有貢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