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2022年7月15日——2022年施耐德電氣“數字賦能,全程減碳”創新峰會圓滿落幕。作為備受行業矚目的年度盛會,本屆峰會迎來了各個關鍵領域的行業領袖、專家學者等重量級嘉賓,就雙碳背景下中國經濟綠色轉型的路徑、全產業鏈減碳、能源和工業等行業的低碳轉型等議題各抒己見,分享深刻洞察。
(相關資料圖)
雙碳是大勢所趨,企業加快轉型將獲取先機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在會上做主旨演講,并指出,雙碳是大勢所趨,不是偽命題或陰謀論。“低碳轉型不僅只是一種國家責任,也要考慮經濟發展;不僅要注重短期目標,還要樹立長期攻堅思想。”中國企業需要順應低碳轉型趨勢,深入探索低碳領域,加大相關投資與研發創新,加快自身轉型,從而在減碳大潮中抓住先機。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秘書長李政就雙碳政策進行深度解讀,并表示,雙碳目標的本質是綠色革命,是中國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戰略之舉,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對企業來說,根本途徑在于科技創新。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原司長周長益強調,減碳已關系到企業生存,“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將不斷提升,產業鏈對減碳的要求也愈發嚴格,落后的企業將面臨喪失市場機會的風險。”對于當前企業如何減碳,周長益建議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節約發展、堅持清潔發展和堅持循環發展。
數字賦能,全程減碳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指出:“減碳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減碳需要專業的工具和人,而軟件和服務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兩翼。施耐德電氣以規劃咨詢為引領,依托強大的創新驅動力,將深刻的行業洞察融入軟件組合,為企業提供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實施’的整體解決方案,為全生命周期減碳保駕護航。”
以規劃為引領
針對很多企業在減碳過程中面臨的思路不清、缺乏技術能力等問題,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建議從頂層規劃開始,用一張清晰的路線圖作為指導。“通過頂層規劃,將減碳目標與公司戰略和主業相結合,制定具體步驟,從而逐步達到減碳目標。”
隆基綠能品牌總經理霍焱表示,企業面臨雙碳目標,首先要在理念層面認識到減碳的重要性,才能將可持續真正融入經營。其次,企業應積極加入核心環保組織,依其設定的有約束力的目標,清晰自身的碳中和路徑。在減碳過程中,企業還應積極借助優質伙伴的專長,更加科學地邁向雙碳目標。
以軟件和服務為兩翼
在本屆峰會的《今夜數字話》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表示,沒有數字化,雙碳目標難以落實。數字化作為智慧大腦,驅動實現端到端的智慧能源管理,并通過智慧化的系統管理實現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指出,數字化是當前最佳的減碳武器,其中軟件是核心動力。施耐德電氣堅持在軟硬件技術和業務模式上進行持續創新,尤其注重軟件研發的敏捷靈活與快速迭代,以領先技術幫助企業應對減碳挑戰。
能源管理是減碳核心,數字化與軟件讓能源端到端減碳可視、可管、可控。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能效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魏嗣哲提出,在能源供給側,軟件可以助力實現可再生能源的穩定接入和消納。在能源需求側,軟件推動能源使用效率和自動化效率,從而助力減碳。
雙碳時代,如何以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創新,助力企業提升效率與競爭力?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繆榮表示:“雙轉型并不是簡單的轉變,而是系統化的長期工程,企業需要借助專業服務,創新產品,重塑發展邊界,再造組織能力。”
沃爾沃汽車亞太電子軟件和間接采購高級總監沈燕敏認為:“企業需要兼具數字化能力、碳中和豐富經驗與創新能力的專業合作伙伴,提供不同維度的創新建議和方案。以汽車行業為例,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需實現產業全鏈條的凈零排放。”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陳蔚蔚指出:“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服務是行業的數字化和低碳轉型的價值放大器。施耐德電氣正持續推動服務創新,融合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技術和深厚的行業專長,保障企業運營的安全、穩定與可持續性,加速企業實現雙轉型的目標。”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關鍵電源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朱文沁進一步表示:“面對變化,只有以創新作為驅動,才能讓服務真實地切中用戶需求痛點。當前,傳統服務正通過數字化創新不斷拓展邊界,也不斷融入到更多新的行業應用場景,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更大價值。”
以開放賦能的管理和文化為基石
對于企業來說,組織文化是踐行可持續的強勁內驅力。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原院長毛基業表示:“最強大的力量是制度、價值觀和文化,只有在組織與領導力、文化和人才等層面注入可持續思維,可持續目標才有可能落地。”
施耐德電氣“意義、包容、賦能”的員工價值主張,就闡述了企業如何為員工提供有價值的工作,激勵可持續發展。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人力資源中國區負責人張琰琰指出,施耐德電氣可持續的文化建設,核心是人。“員工只有在充分包容和賦能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創新潛能,使個人成長與企業目標更好契合,從而形成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
參與圓桌討論的企業伙伴,北京博銳尚格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賈曉平表示,中小企業也需要不斷借鑒大型企業的經驗,在實踐中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的考量范圍,在發展中不斷創造條件,向雙碳目標靠攏。
以創新為引擎
實現雙碳目標須依靠新能源、電氣化和能效提升三大路徑,而這些路徑的實現都離不開技術創新。在日益緊迫的減碳壓力之下,只有將創新作為強勁引擎,才能推動各行各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施耐德電氣中國研發能源管理低壓業務副總裁高深指出,施耐德電氣高度重視對研發創新的投入,并加大“敏捷創新”力度。“敏捷是基于價值驅動的交付,關鍵是始終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快速響應變化,通過‘小步快跑’為客戶實現價值。”
施耐德電氣中國研發能源管理中壓業務副總裁姜嵐表示,敏捷創新擁有自身的理念與思維,即一場“守-破-離”的進階之路。通過基于實際產品和技術情況進行適配后,敏捷同樣適用于硬件項目,在實踐中充分考慮后期迭代需求,最終實現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
關于創新,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也表示,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軟硬件技術融合,尤其要注重軟件研發的敏捷靈活與快速迭代。施耐德電氣將堅持以創新為引擎,打造具有變革性意義的技術,助力完成減碳這項歷史性的任務。
“綠色能源管理”:創新驅動引領未來
能源是減碳的關鍵領域。在“綠色能源管理”論壇上,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源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負責人任婧指出:“構建一個更加電氣化和數字化的未來是實現‘零碳’的關鍵。在這一進程中,技術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施耐德電氣將借助“創新產品”、“軟件端到端”、“源網荷儲一體化”三位一體的關鍵創新,為客戶持續創造“可持續、高效、韌性、靈活” 四大價值,并協同產業上下游生態伙伴,共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勢必為電力、能源和其他各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指出,面對新型電力系統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除了在技術層面的創新,更需要機制保障方面的創新。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類似,提倡電力系統的保安全、保供也應該是一種“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德國能源署北京聯絡處主任、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來越高,傳統能源的調節作用已不足以滿足整個電力系統的需求,新型電力系統的調節機制所有人都可以參與。
施耐德電氣能源管理中壓業務戰略與行業拓展副總裁薛毅指出,通過柔性化和數字化共同構建出一個新型電力系統,是我們面對新能源給源網荷儲真正帶來的挑戰時的一個共同的策略。
落實雙碳目標是一項緊迫性系統工程,要求能源價值鏈各環節打破壁壘,不斷加強融合發展與開放合作。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聯盟&創新投資中國區負責人李瑞表示:“面對刻不容緩的氣候現狀,社會、企業及個人都不可缺位。其中,企業是關鍵主體,技術創新特別是數字化技術創新是關鍵利器。”
中國能源網總經理周濤指出:“電力是非化石能源最重要的應用模式,是雙碳進程中的排頭兵。而實現能源產業升級目標的最佳途徑就是從理念到技術的全面創新。”
新興技術與傳統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是能源轉型升級的核心。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事業部總經理李磊表示:“通過新興技術與創新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支持和幫助人、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繁榮持續發展的必要驅動力。”
當天,施耐德電氣全球首創、中國首發的綠色創新產品也紛紛亮相,包括全新一代 EvoPacTHVX 中壓智能真空斷路器、全新一代TeSys系列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全新一代Acti9直流及低壓直流斷路器等,助力中國用戶加速推進減碳。
“綠色智能制造”:數字化賦能工業的未來
工業是能耗大戶,也是減碳重地。在“綠色智能制造”論壇上,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認為,在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兩大趨勢加持下,工業的未來正是綠色智能制造。“企業必須通過數字化手段增強工廠的信息感知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數據價值,實現多層級多功能的融合,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效率,減少碳足跡,加速邁向可持續的未來工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田斌表示,創新設計水平決定著工業化程度和制造能力,創新設計是制造業升級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
全球產業觀察家林雪萍認為:“綠色制造與智能制造正是企業破局的兩把‘長矛’,不同行業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借力數字化技術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當下發展與行業未來走向的獨特轉型之路。”
從傳統的設備制造商轉型為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房國榮表示,智能制造對解決農化行業典型痛點效果顯著,并能帶來“減員、增效、提質、降本、安全環保“等諸多收益。
流程行業正在加速數字化轉型,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與自動化管理中心主任賈思柔認為:“白銀集團通過制定頂層設計、規劃和自上而下的集團戰略來帶動旗下多家子公司的協同升級。”
在數字化浪潮下,創新驅動推進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實現雙碳目標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阮芳指出:“創新生態的構建將有效聚合生態體系內分散的需求方與供給方企業,實現由“零和競爭 ”向“協作共贏”的轉變,以生態協同更好地賦能客戶,穩固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創業邦創始人兼CEO南立新進一步表示,“創新不僅關乎企業當下的生存,更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單打獨斗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式,個體企業間的創新競爭將演變為創新生態系統間的模式競爭。”
圍繞開放創新生態的建設,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熊宜提出“本土化”與“場景化”兩大要點。企業不僅要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生態,也應以場景痛點為依托,攜手合作伙伴,基于各自優勢推進協同創新,構建長期、穩定的生態。
作為施耐德電氣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生態合作伙伴之一,中科創達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鴻飛認為,企業不僅要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將創新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更要找準自身的生態地位,實現內外部深度融合。
當天,施耐德電氣“工業SI同盟”全球計劃正式落地中國,加速生態共贏,高效賦能工業企業實現可持續、敏捷且富有韌性的業務運營模式。同時,施耐德電氣面向中國工業市場發布了一系列數字化產品與解決方案,包括EcoStruxureTM開放自動化平臺V22.0版,Lexium MC12柔性輸送系統以及EcoStruxure機器專家數字孿生軟件等。同時,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中國研發中心(IA China Hub)全面升級,持續加速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
打造可持續影響力企業,賦能伙伴共同進步
雙碳時代,企業成功邏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僅要獲得商業成功,還必須具備可持續影響力。施耐德電氣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王潔介紹了施耐德電氣的可持續發展經驗,“要打造可持續影響力,企業除了取得商業層面的成功,還需帶動生態圈減碳,推動全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施耐德電氣一直致力于賦能更多中國伙伴和用戶,共同進步,共筑綠色未來。”
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話題,中國減碳行動也在加速。對企業來說,減碳不僅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本屆創新峰會通過多層次的深入探討,廣引博證,為中國企業和生態伙伴提供了一場從趨勢理念到技術實踐的思想盛宴。尹正表示:“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長期踐行者和堅定賦能者,施耐德電氣持續創新,以軟件和服務的‘兩翼’為中國企業提供強勁的減碳動力。只有攜手并進,才能推進可持續的未來。”
關于施耐德電氣
施耐德電氣的宗旨,是賦能所有人對能源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動人類進步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我們稱之為 Life Is On。
我們的使命是成為您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伙伴。
我們推動數字化轉型,服務于家居、樓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工業市場。我們通過集成世界領先的工藝和能源管理技術,從終端到云的互聯互通產品、控制、軟件和服務,貫穿業務全生命周期,實現整合的企業級管理。
我們是一家擁有本土化優勢的全球企業,致力于推動開放的技術及合作伙伴生態圈,積極踐行有意義、包容和賦能的共同價值觀。
www.se.com/cn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