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骨科手術中,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手術誤差在4到5毫米之間,而使用這臺機器人進行手術,角度和深度的誤差僅在1毫米左右。”技術人員丁先生向第一財經介紹,“醫生通過后臺操控,這臺機器可以實現‘指哪打哪’。”
【資料圖】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與機器人技術融合加快,機器人在汽車制造、電子制造、倉儲運輸、醫療康復、應急救援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拓展。
多場景的應用也給該產業帶來無限可能。《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預計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美元。而近些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深入,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
作為全國機器人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之一,深圳市2021年機器人產業總產值達1582億元,機器人企業總數量達到945家。從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總量來看,深圳累計相關PCT專利申請1841件,領跑全國。
小跑前進
盡管直到2015年國家才將機器人行業標準做出定義,深圳市的機器人產業卻早已歷經了多年的發展。
最初的萌芽階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的商業模式。本土制造業的繁榮發展,生產制造過程中加大了對機器人的需要;深圳依托當時廉價勞動力以及地理位置優勢,吸引了一批海外機器人生產廠商來此地匯集。
但當時的機器人模型,僅限于以工業機械臂為特征的自動化產業,集群特征并不十分明顯,其性質更傾向于加工-外銷的模式,并未與本土制造業發生深層次的互動。
從2000年開始,受益于出口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深圳市初步形成了以電子產業為主要產業、外資為主要資金的外向型工業結構格局。機器人產業開始加速成長。同時深圳市的機器人產業也受到了國外企業的競爭壓力,主要生產核心技術被海外牢牢掌控。
2009年,國內首個機器人協會——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創新發展處處長、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向第一財經回憶道,當年中科院前后累計做了100多個機器人示范性樣機,但都沒有平臺展示,直到在2007年高交會上,第一次把這些機器人樣機向企業和社會大眾展示,給很多企業帶去了啟發。此后,每年高交會都有免費的新成果機器人展示區。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與機器人領域的企業建立了聯系,并在2009年與其中20多家企業成立了深圳機器人產業聯盟?,F在協會會員企業已經發展壯大到600多家。
此后,從2015年開始,深圳市機器人企業成立進入高峰期。2021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企業總數量達945家,較2020年842家同比增長12.2%。2015年到2021年六年間深圳市新增機器人企業510家。深圳市機器人產業企業數量還在逐步增長,產業仍然處于擴張期。
2021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總產值為1582億元,相比2020年的1434億元同比增長10.3%,產值增速保持高增長。
深圳市具備完整機器人產業鏈和相應的支撐環節,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鏈最完善的城市之一。畢亞雷對第一財經表示,深圳已經是全世界的電子制造業中心,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產業鏈形成閉環。再加上深圳本身是國家創新型城市,整個創新的氛圍濃厚、創新人才濟濟。在這兩個大背景加持下,深圳市機器人產業在這里發展壯大。
目前,機器人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和非工業機器人。從深圳市機器人企業數量分布看,2021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結構中工業機器人企業數量為475家,占比50.33%,工業機器人產業總產值953億元;非工業機器人企業數量占比49.67%,2021年非工業機器人企業的數量基本追平工業機器人企業的數量。
專注于家用清潔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云鯨智能2016年成立,目前在“自清潔”取得一定成果。云鯨智能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從產品研發的起步期開始,就離不開國內豐富的供應鏈資源支持。由于產品聚合了非常多全新的發明,研發過程中需要快速測試和響應,只有足夠豐富、密切配合的供應鏈才能支持創新。同時,國內在相關人才、資金和政策方面都有很好的支持條件。
卡脖子問題仍存
顯示屏生產制造企業艾比森的制造工廠內,一條長百米的SMT貼片產線上僅需四到五名工人,Led上的小燈珠貼片工作早已實現了機械化,工人主要負責產品檢驗和機器操控。“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的工廠內,只有1000多名工人,但每年產能達60多萬平方米。”艾比森工廠負責人王次平向第一財經介紹,工廠人均產能在業內都排在前列。
據了解,目前艾比森顯示屏制造工廠已經在兩個維度實現智能制造。一是建立了完整人工智能制造系統,在軟件應用方面實現了全面更新;二是在智能制造設備方面,全產業線實現了智能化升級,并且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在不斷優化。
但目前貼片機械化設備主要還是從德國和日本進口。“國內設備目前和國外廠商的設備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顯示屏制造領域,高速貼片的過程要求非常均勻,如果精密程度不夠,在關鍵的效果上會有些差距。”王次平表示。
同時,上述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核心硬件機械臂也是進口,但是整個軟件系統已經實現國產研發。
“補短板,加強底層技術的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是當前機器人領域至關重要的任務。”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科技部機器人專家組組長趙杰在8月16日的 “2022 機器人創新與發展院士論壇”上也表示,“要發揮我國應用場景多和市場大的優勢,加速國產機器人產業的迅速擴大,需要抓住產品變革的機遇,推動新型機器人全面并跑甚至領跑。”
“人機協同是未來的大方向,從這個方向來看,目前機器人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技術挑戰問題,比如不斷提高精密度。”畢亞雷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如何突圍
云鯨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卡脖子”是市場的導向問題,如果一個企業過分去追求短期的效益,大家往往就會忽視長期的積累。解決“卡脖子”問題是需要一點一點去積累。德國、日本、美國的企業,都是經過漫長的過程才能夠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
面對“卡脖子”問題,深圳機器人產業的各個鏈條中很多技術也經歷從“0”到“1”的蛻變過程。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人形機器人研發,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在15年前,人形機器人在當時還是“無人區”,沒有先行者可以追隨,沒有成功案例可以模仿,尤其是核心技術伺服驅動器,長年被國外壟斷。
“剛開始做人形機器人的時候,我們發現如果沒有伺服驅動器做關節,根本做不出來,去采購這種零部件,國內都沒有人做,也沒人賣,而韓國、日本、瑞士生產的,都是動輒上百美元的價格。”優必選科技相關負責人說道。
最后優必選科技選擇了自主研發伺服驅動器這項核心技術,中間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被身邊的人質疑、不被資本看好等各種困難。優必選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但這種關鍵核心技術等不來、靠不來、買不來,需要腳踏實地研發、持之以恒投入,來不得半點僥幸。團隊通過近5年的堅持和努力,在伺服驅動器這一‘高精尖’技術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上述負責人補充道,公司目前除了研發高性能伺服驅動器外,還布局了機械傳動、運動規劃與控制、計算機視覺與感知、智能語音交互、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繪制)與導航、人機交互、手眼協調和機器人操作系統應用框架ROSA(光接收次模塊)等核心技術,在全球申請專利近30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70%。
畢亞雷也表示,深圳是產業鏈最豐富的城市,在機器人領域其實正在趕超,并且具備一定優勢。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工程師供給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才資源豐富;二是中國也是機器人最龐大的應用市場,我們接近市場,對產品的理解更深刻,溝通成本也更低。
“在和德國、日本專家交流過程中,他們表示非常羨慕我們的研究可以直接找到應用場景,快速找到合作廠商進行直接現場交流。”畢亞雷表示,“機器人產業再往后發展,是需要結合千行百業的需求來生產、制造,目標市場行業的專家才真正了解對機器人應用的需求,很多行業的解決方案可以直接和機器人結合,這便是我們國產機器人發展的優勢之一。”
與此同時,優必選科技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重點攻堅方向包括:一是增強產業基礎,支持更多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結合,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檢測認證能力;
二是重點推進服務機器人重點產品的創新及應用,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作為重要的生活工具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得力助手,機器人可以面向這些重點行業需求,集聚優勢資源,研發高端人形機器人;
三是為機器人開放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推動市場應用,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產需精準對接,推進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開發,加快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推廣;
四是優化產業生態,支持機器人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6月6日,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發布《深圳市培育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了幾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強化示范應用推廣,三是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四是加快支撐能力建設。同時,還在產業規模躍升、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應用拓展、產業生態優化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
6月初,《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及配套文件(簡稱“20+8”政策)發布,明確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正是1/20。
深圳智能機器人產業已進入成熟期,“20+8”個產業與機器人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關聯,“千行百業+機器人”將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實習生王亦詩、黃雅筠亦有貢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