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極端天氣增多,零碳話題熱度持續攀升,氣候投融資也變得更具挑戰。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如何理解我國雙碳目標的意義?綠色金融還可以怎么做?
9月2日的2022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來自多家國內、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士圍繞“氣候投融資”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并分享總結了實踐經驗,暢談優化空間。
金融機構如何理解雙碳目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的夏天,是一個特殊的夏天。北半球多地陷入‘炙烤’模式,幾乎整個歐洲都遭遇了熱浪、野火和歷史性干旱,多國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我國也是南旱北澇,多地氣溫達40℃或以上。”郵儲銀行副行長姚紅以今年的極端天氣舉例稱,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此背景下,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將促進改變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姚紅認為,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體,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挑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而另一方面,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大量的綠色低碳投資,將創造巨大的投融資需求,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一方面,多家機構預測,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新增投資需求在100萬億元以上,需要商業銀行積極參與,提高綠色金融業務增速和占比;另一方面,煤炭、煤電等傳統化工能源和高碳行業的環境氣候風險持續增大,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面臨嚴峻挑戰。”姚紅認為,商業銀行需要緊抓政策與市場機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
匯豐銀行行長兼行政總裁王云峰也表示,在當前國內國際環境復雜情況下,ESG賽道相關企業普遍充滿活力,與其他行業形成鮮明對比,恰恰說明ESG賽道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的前景。
“所以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一定要花精力、花資金、花資源去認真研究怎么能夠配合和支持ESG,支持綠色可持續,這也是將來金融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王云峰建議。
綠色金融的三大作用
就在今年6月初,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引導銀行業保險業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
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認為,無論在碳減排還是碳交易方面,綠色金融的作用都是非常明確且顯著的。對此他總結了綠色金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三大功能。
首先是減碳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功能。他舉例稱,面對綠色轉型的巨大資金缺口,銀行可以在資金配置中增強綠色的偏好,比如可以降低綠色成本的溢價。
其次是風險管理功能。面對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帶來的直接損失,以及政策變化、技術變革等氣候風險,周月秋認為綠色金融可以通過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重要工具進行預測和評判,也可以管控轉型過程中可能誕生的經濟金融風險,從而使得轉型更加有序,宏觀經濟、金融體系的運行更加穩健。
最后是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綠色金融包括了各個層次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有權益的定價、也有風險的定價,這些定價在連續的活躍的交易的過程中間,就會使得價格越來越公允、越來越有效。而這個公允的、有效的、連續的價格就會形成價格曲線,成為市場化減碳機制的很重要的基礎。”周月秋說。
對于綠色金融的支持方式,幾位機構人士普遍認為不僅要支持低碳、零碳領域的產業發展,也要關注傳統高碳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我們肯定要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等這些方面戰略新興產業的投入,但是同時我們也要重視支持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節能降碳的改造,(這些)我們不可能一天就完成了。”周月秋表示。
大型金融機構是怎么做的?
事實上,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突出成果,包括全球第一的綠色信貸規模、全球第二的綠色債券市場等,這也是每一個金融機構在政策指引下不斷探索推進的結果。
從實踐來看,不同的金融機構有著不同的嘗試和創新。以郵儲銀行為例,據姚紅介紹,該行主要從八個方面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工作,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制度、健全激勵約束、創新綠色產品、應用金融科技加強風險管理、加強信息披露、推進綠色運營等。
其中在健全激勵約束方面,郵儲銀行主要通過實施綠色金融經濟資本計量差異化政策、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益的項目提供優惠利率,并給予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適當減點支持等;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郵儲銀行今年與德意志交易所等機構合作,在德交所發布"STOXX中國郵政儲蓄銀行A股ESG指數";圍繞綠色金融、綠色生活、綠色鄉村、綠色公益等場景,探索推出個人碳賬戶。
作為一家外資銀行,匯豐銀行在國內、國際均有不少綠色金融的實踐經驗,王云峰重點提到了國際合作和按照行業需求進行產品創新。他以基礎設置領域舉例,匯豐此前曾通過與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制定專門的方案,試圖通過創建全球統一的標準,引導私人資金以及國際金融機構、銀行的資金進入新興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低碳為標準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再保險公司在應對氣候風險方面一直以來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以慕尼黑再保險為例,據其大中華區總裁常青在論壇上介紹,在業務方面,集團在資產和負債的兩端,一方面圍繞傳統能源行業減排或減能進行風險承接,另一方面則對新興產業進行保險賦能,二者的動態結合可以形成業務和資產雙端的綠色發展。
未來還有較大優化空間
未來如何更好地釋放綠色金融的能量?金融機構本身還需要做哪些探索和突破?
周月秋認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氣候投融資服務助力,綠色金融的三大功能都有優化空間。
首先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他認為應該堅持二分法,即要將優化資源配置的重點放在豐富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碳金融等工具箱上,同時在傳統金融工具中增加綠色的比重,支持新能源產業同時兼顧傳統產業升級改造。
其次在管控氣候風險方面,周月秋認為要堅持內外結合,對內加快大數據等創新手段的普及推廣應用,從而精準識別、管理金融風險;對外先立后破,夯實基礎。“一窩蜂的涌入到低碳領域是不切實際的。”他提示,一刀切對轉型過程中合理融資的抽貸斷貸是萬萬要不得的。
第三,在活躍市場交易方面,周月秋建議用開放的思維推動綠色標準的共建,參考借鑒其他市場好的做法、好的經驗,同時也要讓海外市場更多地了解中國綠色金融的探索和成果,在全球綠色金融體系中貢獻中國的方案。
王云峰也認為,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實現國內國際的互通和協同非常關鍵。其中國內轉型金融標準和國際的協同對避免出現漂綠風險尤為重要,這需要全球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合作。此外,提升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質量和國際對標,可以有效減少跨境信息間的摩擦和重復,從而避免可持續金融市場分化而導致的決策過程減緩、合規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等各種問題。
常青認為,未來金融機構應該做到三個方面:綜合考量、頂層合作、與時俱進。他認為,怎樣做到減能、減排和賦能的動態平衡是當前整個金融行業面臨的重要議題,ESG目標應該統一地衡量資產和負債兩端。另外在不同的市場發展階段,機構也要順應市場,保持綠色保險或綠色產品的解決方案與市場發展階段相對統一。
姚紅表示,未來郵儲銀行將聚焦減碳和增匯兩個領域,積極運用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政策,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領域,同時結合自身優勢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科技賦能,積極開展銀行自身的碳達峰、碳中和項目。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