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生活壓力大增加,近年來,全球抑郁癥、焦慮癥的發病率都有所上升,專家呼吁在重視生理疾病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對精神健康的關注,除了加大科普力度,也應加強基層醫療對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診斷。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趙敏在10月10日上海的一場科普活動上援引數據稱,全球罹患各類精神障礙者約占總人口的13%。加強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提升大眾心理健康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是精神衛生工作者的主要目標之一。
(資料圖)
據介紹,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遺傳、生活壓力大等因素,可能增加抑郁癥的發病風險。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國抑郁癥的終身患病率約為3.4%,12個月內的患病率約為2.1%。
“現在由于心理問題增多,大家越來越覺得自己某些時候需要心理咨詢,而且向醫生傾訴確實能幫到自己,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確實高度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對我們專業人員也是一種激勵和督促,讓我們有了高質量開展健康科普、開展公眾心理疏導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謝斌表示。
近期的一個周末,第一財經記者來到位于上海宛平南路600號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心理咨詢大樓。即便是周六,醫院里也是人滿為患,大部分前來就診的患者都是兒童青少年。據相關科室醫生介紹,一些孩子因“學習困難”等問題造成了較嚴重的心理困擾。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60%的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各地市要設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熱線。
目前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各地已經建立了家庭、學校、醫療機構、社區聯動的綜合干預模式,提高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專業性。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精神科一位主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學習困難只是一種表象,背后有各種原因。學習困難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臨床診斷,其范圍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指各種精神癥狀、行為情緒問題等導致學習功能受到影響,狹義指學習技能相關腦功能障礙導致極端偏科等。這是長期存在的臨床問題。廣義學習困難者需要得到醫療幫助;狹義的學習困難者需要得到臨床識別與教育輔導訓練。對于一小部分的學習困難者,醫學手段迄今并無大的進展,還需家長、學校、專業機構配合開展教育和訓練。”
在全球,兒少精神健康也越來越受重視。今年早些時候,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起草了一份新的建議,建議對8-18歲的兒童青少年進行焦慮癥篩查,并建議12歲及以上兒童青少年接受抑郁癥篩查。
焦慮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特征包括過度恐懼或擔憂等癥狀,主要通過情緒和身體癥狀來表現。2018-2019年的美國兒童健康調查發現,在3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當中,存在焦慮情緒的比例達7.8%。調查還發現,兒童和青春期的焦慮可能與未來焦慮癥或抑郁癥的發生率增加有關。
謝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總體來講,兒童的心理彈性比成人強很多,而且大部分的情緒障礙是可以治愈的。只有占比最少的重性精神病、癡呆癥、以及某些人格障礙等問題比較難以痊愈。”
此外,當前基層醫療機構對抑郁癥的診斷、治療、康復,還存在不足,同時一些患者對精神疾病抱有病恥感,不愿意主動就醫,耽誤了治療。對此,謝斌認為,主要靠完善專業服務體系網絡,把“末端”要盡可能延伸到有需求的患者身邊,消除公眾對心理問題的恐懼,提升全社會的接納度。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