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277億美元,較11月末上升102億美元,升幅為0.33%。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12月份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增加,主要反映了匯率變化和資產價格變動的綜合影響。貨幣方面,洲際交易所美元匯率指數下跌2.3%至103.5,非美元貨幣對美元匯率總體上漲,其中,歐元上漲2.8%、日元上漲5.3%,英鎊上漲0.3%。資產方面,以美元標價的已對沖全球債券指數下跌1.2%;標普500股票指數下跌5.9%。
縱觀2022年全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一直保持3萬億美元以上,管濤表示,外匯儲備余額波動主要受估值效應的影響。
2022年,美歐等經濟體出現40年未有的高通脹和史無前例的快速加息,引發國際金融市場股債匯“三殺”。全球債券指數、股票指數全年分別下跌16.2%和18.0%,分別創1990年和2008年以來最差表現。美元指數一度攀升至20年新高,全年升值8.2%,歐元下跌5.9%、日元下跌12.2%,英鎊下跌10.6%。“這導致各國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儲備資產折合美元減少,以及外匯儲備配置的股票和債券資產按市值重估下降,形成所謂的負估值效應。”管濤稱。
分解來看,管濤分析,前三季度,受全球股匯債“三殺”導致的負估值效應影響,除5、7月份外,其他月份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均環比減少,到9月底降至30290億美元,創2017年4月底以來新低。前三季度,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累計減少2212億美元,其中,交易引起的外匯儲備資產增加610億美元,負估值效應帶來外匯儲備資產減少2822億美元。
進入第四季度,隨著美元匯率指數和美債收益率沖高回落,以美股為代表的全球風險資產價格反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連續3個月環比上升,當季累計增加987億美元。其中,包含了11月份商業銀行向央行將2007至2008年間以外匯交存人民幣存款準備金,重新置換成人民幣交存的約合90億美元。鑒于當期境內外匯供求基本平衡(10、11月份銀行即遠期含期權結售匯累計順差25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貢獻應該是來自于非美元貨幣匯率和股債價格反彈的正估值效應。
管濤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下降1.3萬億美元至11.6萬億美元,降幅為10.22%。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全年基本穩定,并且是“名減實增”,反映了貿易大順差、直接投資凈流入,基礎國際收支順差強勁,起到對沖資本外流特別是短期資本流動沖擊的“防火墻”作用,彰顯了我國對外經濟經濟部門的韌性。這有利于外界增強對我國經濟的信心,充分發揮外匯儲備對于國家經濟金融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對于外匯儲備規模未來的趨勢,管濤表示,往前看,以美聯儲為代表的主要央行貨幣緊縮影響進一步顯現,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減弱,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較大。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加之我國回歸匯率政策中性,央行基本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干預,有利于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總體穩定。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認為,展望2023年,我國外匯儲備大概率逐季上行,亦即四季度外匯儲備的均值高于三季度,三季度的均值高于二季度,二季度的均值高于一季度。做出這一判斷的宏觀邏輯是,12月美國ISM制造業PMI錄得48.40,連續兩個月在榮枯線下持續下探,此外,美國庫存總額同比位于高位,掉頭向下且高于銷售總額同比,表明美國已經進入主動去庫存階段,疊加考慮長短端利差在10月中旬出現倒掛,我們認為美聯儲大概率在2023年下半年降息,且三季度概率大于四季度。在美國宏觀經濟衰退,疊加美聯儲降息預期上升的背景下,預計美元指數與10年期美債到期收益率大概率承壓,逐季利多我國外匯儲備。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