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伴隨有多種基礎疾病,已經被醫生判定為肺部大面積感染,在家門口的三甲醫院輸液2天后,仍然無法被收治住院,他的血氧飽和度曾一度降到45%。”連日來,家住上海市普陀區的黃女士輾轉在多家醫院為其81歲的父親尋找床位,最終被收治在了家門口的同濟大學附屬天佑醫院(下稱“上海天佑醫院”)重癥病房,“經過急救,父親的血氧飽和度已經恢復到了60%多,目前仍在維持中。”
“這一周來,我們陸續接收了多位曾就診于轄區內同濟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等的重癥病人,(他們)都是新冠陽性患者,在被送來時幾乎都已經合并了心肺或脾腎等臟器衰竭,屬于急危重癥病例。”上海天佑醫院神經重癥監護病房主任王文華多年身處重癥救治一線,8日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冠重癥病例,其特點在于病情進展很快,因而需要醫護人員更仔細、更頻繁地監測患者的生命指征,絲毫容不得耽誤。”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于1月8日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截至7日,全市發熱門診接診量為2.93萬人次,較12月22日峰值下降64.3%。近期,上海市急診處于高位震蕩期,自1月2日起,已連續6日下降。
有多位重癥醫學專家表示,滬上新冠“重癥”仍處于高峰平臺期,原因在于感染發熱后,大部分患者可以逐步恢復,但仍有少數患者會在7至10天內情況突然急轉直下,最終需要尋求重癥救治。
并不是每個人都如黃女士父親那樣及時入院。在二三級醫院“一床難求”的緊急狀態下,新冠重癥患者怎么辦?
重癥病人要“應收盡收”
“特殊時期,我們可能是患者的最后一絲希望,因此,一定要確保收治好每一位急危重癥病人,應收盡收。”在“陽康”后返回到工作崗位的第一周,王文華自己也患上了嚴重的皮膚過敏癥。“帶病上崗”的他告訴記者,基于上海天佑醫院日常與上海十院、同濟醫院等多家三甲及區級醫院的緊密學術共建合作,“一旦有緊急情況,則可以立刻啟動多學科會診進行協同治療,包括序貫給藥方式、如何避免后續感染都會有探討。”
收治重癥是“底線”,也成為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式。
“從工作流程上來說,我們有上級轉診的胸科醫院,但最近他們的床位也都滿了。”普陀區一家區級醫院呼吸科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延誤危重癥患者的救治窗口,除了盡可能地在本院加設臨時床位,“我們也會讓患者去區域內的其他醫療機構碰碰運氣,說不定可以解決問題。”
王文華稱,他所在的重癥ICU區域中,有超過七成的病人是新冠陽性患者,“從上半年的救治經驗來看,新冠重癥患者中呼吸衰竭或困難的占絕大部分,我們會為患者配備呼吸機,并且掌握用藥劑量、設備強度逐步遞增的原則;經鼻高流量氧療,無創和有創機械通氣的方式也會根據患者情況是否加重來使用,輕易不建議插管。”
“目前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除了救治,患者其實可以在病情初期就提早干預,避免進展成重癥。”王文華提醒,如果有痰應努力咳嗽,家屬協助拍背。有可能的話,可以每天胸膝臥位一會兒,充分引流痰液,不要絕對臥床。
王文華也進一步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天佑醫院能夠“應收盡收”,還是歸因于醫院的重癥ICU區域在2021年末進行過一次升級改造,改造后的重癥ICU區域涵蓋了病人和醫生的專屬通道,也留有了獨立的家屬探視區域,設施與操作流程均對標了JCI(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等國際標準,來確保醫療服務質量和患者安全。
“升級改造后,整個區域50張床位分割成4個單元,每個單元有專門的醫護監測臺,讓醫護人員有開闊的視野可以兼顧到每一位患者的實時情況;而床位之間也留有一定距離,方便留出安全空間以便原地救治;此外還配備4個ICU單間,用于白血病等脆弱人群的術后重癥監護,避免交叉感染。”王文華說,正是因為重癥ICU區域的提前擴容,也使得此次得以收治更多的急危重癥新冠患者。
“我院目前總共有近100張重癥(包含了呼吸、心臟、神經專科)ICU床位,是整體核定床位數量的近1/8,占比超過12%,呼吸機也有107臺,當下已經全部投入到患者使用中去了。”上海天佑醫院執行院長王強這樣告訴記者。
事實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王辰也在7日舉辦的中國呼吸學科發展大會上表示“呼吸學科應該關注并解決未被滿足的健康需求”,他表示,以新冠為例,除了相關醫學研究、學科體系、人才培養等,其支撐條件則是醫療機構在應對傳染病時所需的建筑、設備和管理,“要做到未雨綢繆,提前籌備,才能解決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近年來,由于疾病譜的變化,民眾在呼吸領域的就醫訴求不斷增多,這也引發了我們這些年想要在醫院內加強呼吸和重癥救治能力建設的想法。”曾在英國接受過系統性醫學培訓的王強告訴第一財經,當前,醫院也正在將一些手術量減少的科室進行臨時調配,用收治一些真正急需住院接受治療的新冠患者。
組成臨時醫療“混編隊”
除了早做規劃與籌備,也有醫院將原有因手術量減少而暫時空余的病房“改造”成重癥ICU,并組成臨時醫療“混編隊”。
“我們在原先呼吸科45張病床的基礎上,開辟了一個設有46床的新病區,用于接收和救治新冠相關患者,其中急危重癥就有20多位。”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嘉定院區呼吸科主任陳吉泉告訴記者,有許多病人送來的時候就是急危情況,“好在他們如今不用等待了,可以直接收治進來,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陳吉泉表示,加大新冠患者收治力度的同時,相關培訓也要同步進行,“比如,由于重癥患者需要多學科醫護人員的參與,因此我們將呼吸科醫生、非呼吸科醫生(心內、肝膽)進行‘混編’,兩人一組,再在每個科室抽調相關護士,一同進行合作救治。新冠病歷書寫的注意事項,抗病毒藥怎么用、用多少劑量,呼吸機怎樣第一時間操作、怎么調節等,都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
談及重癥救治的原則,陳吉泉也表示,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合并了基礎疾病的新冠患者,其危重癥比例比較高,進展成呼吸衰竭的速度也快,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及時處理,“比如,有的患者病情不穩定,可能夜里0點醫生剛結束一班檢查時情況還行,但突然到了凌晨1點就急劇變化甚至需要氣管插管搶救,一直忙到四五點,相關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也會比以往大很多。”
陳吉泉說,目前,床位增設完成,醫護人員的返崗率也已經超過九成,“下階段,院里的各科室(呼吸科、重癥醫學科、外科等)也將統籌起來,建立梯隊并打通使用,全力保障新冠重癥患者,尤其是伴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在重癥平臺期內逐步恢復。”
而記者也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了解到,該院虹橋院區的ICU也于日前騰出了近50張床位,專門收治有病毒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的重癥病人,同時派駐重癥專科醫師常駐,重點管理這類患者。對于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高流量吸氧機器等重要設備,ICU安排專人專班進行統一管理和調配。
此外,重癥ICU區域“擴容”后,對病人進行分型分類醫治也是重點。為此,記者從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方面獲悉,該院在原有綜合重癥ICU基礎上,將其中一處婦產科病區內的30余張床位臨時轉用于新冠亞重癥患者的收治,“對于一些可能要進行無創通氣、高流量吸氧,以及需要標準俯臥位的病人,可以在這一病區治療,待2~3周逐步恢復。”該院副院長、上海市醫院協會重癥管理專委會主任委員、重癥醫學專家李穎川告訴記者。
“目前來看,在各級醫院的共同努力下,重癥救治的關口進一步前移,我認為新冠重癥高峰會形成一個緩慢的平臺期或緩慢的增長期,并且在未來的2至3周時間得到緩解。由此,急危重癥發生率越來越少,救治過程則會越來越規范,患者的預后也會越來越好。”李穎川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